2014年高考已经开始网络报名,“加分瘦身”“异地高考”等一批高考改革举措将于本高考年度步入实施阶段。记者采访到的一些学生家长认为,以“教育公平”为出发点推行的一系列高招改革,回应了社会呼声,但也存在“步子不大”问题,难以满足社会预期。有关专家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申了高考改革的方向及重点任务,有关部门亟须出台详细“路线图”,以“啃硬骨头”的勇气兑现改革承诺。
一批高招新政步入实施阶段
国内最早放开“异地高考”政策的山东省将于2014年度高考首次接纳非户籍考生。山东省教育厅总督学徐曙光介绍,非户籍考生在山东参加高考必须符合几个条件,首先必须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其次必须具有山东省高中段学校学籍,再次必须是具有完整学习经历的合格毕业生。符合条件的考生总数预计不超过1.5万人。
在去年被视为“异地高考”破冰之年后,2014年正式踏入“异地高考”第一年。最受关注的北京、上海等地也出台了具体方案。
除了“异地高考”,2014年参加高考的考生还将面对“全国联动”的加分“瘦身”。2010年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调整有关学科竞赛和体育特长生的加分政策,并且明确从2014年开始执行,而具体调整细则由各地制订。
根据各省区市近期公布的高考加分政策,“降低分值”和“缩减项目”是两大变化取向。此外,一些省份还将首次实施“自选动作”改革政策。山东省2014年夏季高考将取消基本能力测试,外语听力也不再统考,此外,春季高考将首次增加“技能实操考试”环节。
“小步微调”在争议中走向优化
对加分政策的调整,一些学生及家长认为“还不够彻底”。济南市学生家长寇廷芳说,如果为了照顾教育资源贫乏的边远地区学生,加分无可厚非,但有些加分项目早已违背了初衷,也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应有之意。再加上一些加分项目上的腐败现象,使得加分政策成了制造不公平的政策。“这次全国统一调整,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预期,但整体来说属于微调,力度不够,还有很大的调整空间。”寇廷芳说。
在有关考试科目的调整上,也引发了社会争议。今年以来,社会有关“外语热”的讨论达到新高潮。社会普遍认为,过热的外语应当“降温”。江苏、北京近期还出台有关政策,拟从2016年起调整外语科目考试形式或分值。
山东省从2014年起取消外语听力统一考试,将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听力成绩记入考生电子档案,招生院校可在招生章程中对考生外语听力水平提出要求。有专家认为,这一举措有望扭转当前的“全民英语”现象,但也有人担忧,取消英语听力考试是一种更倾向于应试教育的“倒退”,并将助长“哑巴英语”。
改革承诺亟须“路线图”“时间表”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高考改革必须以考试招生分离为核心,如果不推进考试招生分离,而只是在考试科目、考试形式上做改革调整,将很难打破当前的应试教育体系。
“新一轮高考改革能否真正深入,取决于是否切实推进考试招生分离,而这也考验教育行政部门是否真正放权,因为实行考试招生分离,要求政府部门把考试组织权交给社会机构,把招生自主权交给大学,把考试选择权交给学生,要建立全新的考试招生格局。”熊丙奇说。
专家认为,怎样推进教育行政部门放权,将是改革的攻坚战。高考改革不能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导——这会陷入“放权”的悖论,而应该建立新的改革机制——由全国人大、地方人大讨论、审议高考改革的具体方案,一方面广泛听取民意,另一方面则监督政府部门依法放权推进改革,否则,改革就可能一直悬在空中难以落地。
改革破冰
保送名额“缩水”能否根治“奥赛功利病”
在不少人看来,“奥赛”是通往名校的“捷径”。不过从2014年起,数学等五门学科奥赛的省级获奖学生不再拥有保送资格。这一改革使得保送生名额大幅减少,但能否根治奥赛的“功利顽疾”,引发了社会新的讨论。
据了解,“奥赛”包括数学、物理、生物学、化学和信息学等五个学科竞赛。依照最初设计,这属于课外活动,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随着“‘奥赛’获奖即可保送”政策的出台,“奥赛”开始被一些学校和家长扭曲为“必修”类的学习。为了抑制赛事不应有的功利色彩,教育部出台新规,从2014年开始,只有获得全国奥赛一等奖并入选国际奥赛国家集训队的学生,方可获得高校保送资格,并需要经所报考高校测试后决定是否录取。
“调整之前,5个学科的竞赛加起来,一个省就有200多人可以保送。政策调整后,具有保送资格的人数,全国只有200多人。”浙江一所知名高中的“奥赛”辅导老师说。
杭州二中校长叶翠微表示,功利性太强的参赛动机,对“奥赛”自身发展也是很不利的。政策调整后,有兴趣学“奥赛”的学生会学得更好,存功利心理的会自然放弃。
另有观点认为,取消保送是国家层面的要求,但现在自主招生的决定权都在高校,只要高校还认可“奥赛”奖牌的含金量,学生参加“奥赛”的热情就不会受影响。
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于涵告诉记者,“因材施教”是教育应有的胸怀。高中教育中确实存在一部分学有余力,甚至是“吃不饱”的学生,如何对这部分学生加以培养,并通过什么方式将其选拔出来,在某种意义上是破解“钱学森之问”难题的关键所在,也是增加高校创新人才储备、提升高校育人质量的重要保证。
加分“瘦身”:压缩人为可操作空间
如果说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那么,高考公平则是教育公平的重心。在2014年高考中,高考加分全国性“瘦身”无疑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政府为肃清高考加分乱象下的这剂猛药,回应了人们对教育公平的渴求。
绵阳市一位市民向记者透露,去年他儿子在绵阳一所私立学校读高三,高考前就得知学校有门路,花几万元就能办到一张正规“二级运动员”证书。今年,四川体育类加分项目由过去的27项减至8项后,无疑压缩了人为可操作空间,能在一定程度上还高考以本来面目,实现学生在成绩面前人人平等。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此次“瘦身”行动使加分政策更加严格,一些审批层次较低、人为操作空间大、因人而设的政策很大程度被清理。“乱加分”等现象或将得到遏止,更有利于教育公平。一些学者提出,应适当赋予高校一定自主招生权,比如对地方教育部门认定的高考加分可以不予认可。如果考生的特长不是学校或专业需求的,可以不考虑其特长。加分收益打折扣后,将有利于挤掉加分中的“水分”。
首次实施
宁夏异地高考细则出台
2014年普通高考报名工作即将开展,由于此次高考宁夏将首次实施异地高考,引发社会关注。
根据规定:报名参加高考的随迁子女本人须在宁夏初中和高中学校连续就读满6年,具有宁夏高中阶段学籍和宁夏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考生父或母(其他法定监护人)在宁夏具有连续6年以上(含6年)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并在宁夏累计缴纳3年以上社会保险参保费。对符合这些报考条件的随迁子女,允许报考自治区内所有普通高等学校,第二批、第三批录取的自治区外本科院校和第四批录取的区外高职(专科)院校或专业。
如果随迁子女考生父或母(其他法定监护人)在宁夏具有满3年不满6年的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在宁夏累计缴纳3年以上社会保险参保费;考生本人在宁夏高中学校连续就读满3年,可在宁夏报名参加普通高考,但仅允许报考第三批录取的自治区内外本科院校和第四批录取的区内外高职(专科)院校或专业。
据宁夏教育考试院负责人介绍,宁夏是西部欠发达民族地区,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考招生录取分数相对较低,属考生输入省份。鉴于这一实际区情,教育部门对非宁夏户籍随迁子女考生报考条件的设定充分考虑了本地户籍人口和非本地户籍人口的高考利益的平衡;本地教育资源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教育需求的平衡;开放异地高考与防止高考移民的平衡,是一种渐进放开的做法。
新闻
纵深
高考改革不能
仅限考试技术层面
近期,江苏、北京、山东等地陆续出台了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具体措施既包括全国统一部署实施的放开异地高考、加分项目“瘦身”等内容,也包括调整外语科目考试形式、内容及分值等“自选动作”。遗憾的是,这些改革的触角多数仅限于考试技术层面,还没涉及更为根本的体制制度。
应试教育、外语过热等许多群众不满意问题的产生,其背后都有体制制度的身影。高考改革具有系统性,只要导致问题出现的制度因素不改变,在问题本身层面调来调去,或许会收到一时之功,但从长远看,依然跳不出应试教育怪圈。
十八届三中全会出台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经为高考改革确定了方向和主要内容,其中包括“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等。这些都是针对当前教育突出问题作出的重大部署,期待有关部门尽快付诸行动,使教育改革取得实质性、根本性进展。综合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