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人事新局
策划人:周丽萍
要在中国至少700多万官员中,将优胜者层层选拔出来,不仅需要一台复杂的机器,还需要一套复杂的操作系统。这套系统不仅需要详细标明选官的标准、原则、程序、路径等等,还需要时时更新,不断升级。
十八大后,在领导人讲话、会议以及文件、条例中,这套操作系统逐步更新,有了新版本。比如标准有了“好干部”,原则增加了“以德为先”,程序上必须先“动议”……
这是一个关乎庙堂的事,因为它不仅涉及如此一大群人的升迁进退,也涉及庞大的国家机器如何运转。这个精密的系统,终将是推动中国向前走的代码。
县里一个重要岗位空缺,组织部门还在考察干部时,外面就盛传谁会接任。到最后,组织部考察的干部在常委会上没有通过,“盛传人选”真的胜出。正儿八经的组织部长竟然不如“地下组织部长”灵通。
“带病提拔”,需要过几关?
文_本刊记者 龙在宇
通常某个高级别贪官“落马”后,公众会惊觉其被一路“带病提拔”。但在东窗事发前,即使通过各种途径举报、信访,都不能影响一部分贪官的“升官发财”之路——这种现象,在官场可谓屡见不鲜。
统计数据佐证了这一直观印象:去年,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田国良主持的一项研究显示,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的103个副省部级(或享受副部级待遇)以上领导干部的腐败案例中,约有六成(63%)的案主,在作案之后仍然获得提拔。
另一份研究报告的统计数据更触目惊心:据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2012年作出的一份《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在2002年11月至2011年6月里,72名“落马”的省部级官员中,有近八成曾得到职务上的晋升。
公众不禁好奇:这些“身染重病”的贪官,究竟是如何闯过层层关卡?是他们的演技太好,还是“体检仪器”本身存在缺陷?
“蒙混过关”者少,“强行闯关”者多
一名曾担任过县委书记以及地级市副市长、市委组织部长的官员向廉政瞭望记者介绍了官员提拔的大致程序——当某一个主要领导岗位出现空缺时,组织部门首先会对相关干部进行考察,并从中选择他们认为合适的人选。人选初步确定后,组织部会向同级纪委发出公函,征求意见。纪委方面会召集相关处室负责人举行会议,研究该候选人的情况,并以书面形式回函组织部。最后,所有这些材料都会提交党委常委会讨论。常委会讨论确定后,还会依照相关程序对外公示。公示期顺利结束后,新官就能走马上任。
从上述人士的介绍,大致可以梳理出,一名官员要获得提拔,起码要过四关:组织部的考察关、纪委的审查关、常委会上的讨论决策、公示期是否有人举报。与这四道关卡相配套的,还有一系列党纪法规:《公务员法》、《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检查办法(试行)》……
上述官员告诉记者,一个人如果真有问题,除非他太善于隐藏、伪装,否则很难一路过关斩将,连闯四道关卡。“况且,很多‘带病提拔’者,关于他们的各种传闻早已是街谈巷议。只要认真查,不可能发现不了。”
那么,“带病提拔”的现象却为何依旧屡禁不止?这名人士介绍说,四道关卡其实还有一个总开关,而总开关的按钮,就握在一个人手里——一把手,他的态度,基本决定了各道关卡究竟是摆设,还是真能发挥作用。
这名人士以自己多年的观察说:“那些‘带病提拔’者,没有几个是靠自己的伪装蒙混过关的,基本是有恃无恐的强行闯关。”
比如原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铁男,2006年年初,在发改委副部级干部考核工作中,刘铁男入围但考核结果却是“得分未过线”。也就是说,刘铁男并未顺利通过组织部门的考察关。但最后,他依旧被任命为发改委东北办副主任(副部长级)。还有原安徽省副省长倪发科、原云南省副省长沈培平,早在市委书记任上,就有许多关于他们的举报,但依旧未能阻止他们平步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