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浩:我们市也在组织安排,相关的防洪排涝的提标、规划层面的设计,将来会从建设提高到比较高的一个标准。
深圳目前已经意识到了排水管道的短板希望能够有所改善。但既然一个城市包括下水道在内的排水系统是应对特大暴雨最为有效的手段,那么作为一个多雨城市,深圳为什么在30多年的建设中,对城市排水系统始终没有采取更为前瞻的设计呢?
陈筱云:一个是有些认识是不断变化的,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国家城市的建设太快了。而且大家又比较重视地面上的建筑,地下的建筑看不到,这个也肯定是一个原因了。排除雨水、排涝的设施就偏后滞后了。
和深圳的城市发展相比,深圳的下水道到底落后多少呢?记者查询了深圳市30多年的城市规划。结果表明,深圳市先后编制和修订过9次城市总体层面的规划和发展策略。
其中最有影响力、对引导城市发展有显著作用的有三次:即1986版总规、1996版总规和2006年开始编制、2010年由国务院批复的2010版总规。但梳理这些城市规划后,记者发现规划与实际情况相差太大。
比如,1986年深圳城市总体规划中,对14年后即2000年的人口远景展望是110万人。10年后,1996年的新版深圳城市总体规划,虽然把这一数字大幅提高,重新修订为400万人,但现实却是,仅仅4年后,深圳人口就达到700万人。这一数字是1986年规划的6倍以上,也是1996年规划的1.75倍。
而4年前,深圳再次获批2010版最新的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到2020年深圳市常住人口要控制在1100万以内,但这个规划仅仅获批4年后,深圳人口就已经超过1500万。由于30多年来,深圳规划部门无法正确预测深圳人口的发展速度,因此与人口数量、密度想配套的地下排水系统也不能完全实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加之相关部门对地下排水系统的建设不够重视,这也造成了深圳虽然建设了13700多公里的下水道,但很多地区只能抵御1年一遇的暴雨。
张德浩:目前来说,特别在建成区要进行管道的更新改造还是十分困难。只能将来随着旧城的改造、片区的改造逐步完善。
张德浩告诉我们,最近几年,包括特大暴雨的极端天气越来越多,深圳也开始通过各种泵站、水闸等工程措施,来加强城市排水能力。
深圳市防汛防旱防风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田亦毅:我们跟深圳的交警部门了解到,这场暴雨我们在交通上出现大概40多处的积水和内涝。去年相同的暴雨,我们的记录有110多处。
田亦毅还告诉记者,在本次深圳出现的200多处内涝点中,40多处是道路积水,其余的内涝点大部分集中在深圳宝安的西部片区。
田亦毅:西边的地方比较低洼,很多地方都接近海平面,所以城市的西边内涝比其它地方要严重一些。从图上我们也能看到这些何涌上这些绿色的标志都是防内涝的设施。比如泵站、水闸,这些都是我们这些年来做的一些排涝的工程。你们可以看几乎每条河上都有。
既然在宝安的西部片区,深圳市建设了大量的抽水泵站、水闸,为何这里还会屡屡被淹呢?为此,记者也来到了宝安区西乡三围村进行调查。
深圳市民:淹这么高,差不多这么高、淹两次。
记者:当时这个水来的快吗
深圳市民:快,很大、很快的。那水很大。
记者:像您这个店在那场暴雨里面大概要损失多少钱?
深圳市民:那就很难说。几千元,随便都有。
那么,三围村逢雨必被淹的情况又持续多久了呢?
深圳市民:以前都不会的,十多年了。我们在这里住了十多年了。
这个回答让记者有些惊讶,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以前没有涝灾的三围村,现在下雨就成大水坑的呢?
这里的村民告诉记者:"自从外面那条宝安大道建好了,这里面就经常满水的。一下大雨这里就要涨水。"
据了解,近几年,宝安开发建设快速发展,沿江高速、轨道交通、西气东输等项目建设施工密集,造成很多原有排水管网受到破坏。比如地铁11号线施工就破坏了沿线社区排水管线,造成多个社区排水管网堵塞、河流淤塞。那么,既然大量的低洼屋村,因为环境的改变,变成易涝地区,深圳市为何没有及时为这里修建完善的排水管网呢?
田亦毅:因为它本身是建成区,在建成区它的地表的条件、它地下的条件可能比较复杂,改造起来有一定的工程难度。
在不断的调查中,深圳遭受50年一遇的暴雨,为何出现200多处的内涝原因也越来越清晰。那就是,由于历史原因,深圳对城市未来的发展缺乏预见性、对排水系统不够重视,加之城市发展太快,新的道路、小区、商业设施不断修建,不断的改变着当地的环境,最终形成了老的易涝区不断被治理,但新的易涝区也在不断产生。
借鉴经验 总结教训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迫在眉睫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国内,目前70%以上的城市排水系统最多只能抵御1年1遇的暴雨,那么,我们赖以生存的城市要怎么做,才能实现一个理想的,不被暴雨所困扰的城市呢?其实不仅是深圳,我国的大多数城市的基础设施都面临着长期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多的问题。这也是导致逢雨必淹,内涝频现的重要原因,那么我们究竟怎样改善我们脚下的世界呢?我们所熟知的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地下究竟什么样的情况呢?
说起城市暴雨,很多人都会想英国伦敦、法国巴黎、日本东京庞大的下水道体系。如同殿堂一样高大的下水道,一度也赢得了“城市良心”的称谓。
深圳市民:据我所见,就是英国伦敦他们的下水道,就修的非常的完善。也比较的宏伟、高大,对整个城市的排水系统来说,一旦遇到暴雨的话能有效排水。
那么这些国家为何建设如此巨大的下水道呢?答案可能出乎人的预料。
1848年,全球人口最多的城市——伦敦,由于下水道严重落后于城市发展,导致伦敦垃圾遍地,满城都是粪便的气味,粪便甚至把泰晤士河都变成了一条不断发酵的褐色河流。污水还造成地下水的严重污染,霍乱疫情不断发生,大批市民死亡,不少人争先恐后的逃离伦敦。
在此背景下,伦敦市开始修建长达1700公里的下水道,但到1865年工程完工,实际修建了2000公里,此后,伦敦为了满足城市发展,还在不断的修建更多的下水道。
同样,法国巴黎的下水道的修建也是为了解决满城的臭味以及霍乱。经过100多年的建设,建成了长达2400公里的下水道。
日本的东京,是为了解决大量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直排河道污染环境后,直接影响到市民的生存状况,因此,陆续修建了15800公里的下水道,同时,考虑到排水,还在地下修建了4个巨型的地下蓄水池,来应对特大暴雨。
在德国,由于长期注重城市规划,因此,100多年的时间,建设了9500公里长的下水道;而拥有800多万人口的美国纽约,当初也是因为污水严重污染环境,因此,在100多年的时间里建设了10000多公里长的下水道。
和这些城市相比,深圳市并没有经历粪污熏臭整个城市的经历,出于城市需求的考虑,虽然在30年里建成的市政排水管网达到13712公里,但是由于管道较细,面对特大暴雨,排水能力严重不足。那么,深圳是否适合修建像伦敦、柏林、巴黎一样巨大的下水道呢?
深圳市水务局排水管理处调研员陈筱云:你要满足后50年暴雨灾害的话,你前面49年都是浪费投资,这肯定是不合理的一种方式。
巨型的下水道虽然能增强一个城市的排水能力,但陈筱云也告诉记者,打造这样的下水道,所需的花费将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字。
以深圳为例,如果在现有的城市建筑下打造巨型的下水道系统,即使按照1000公里计算,每公里造价2亿元,这也需要投资2000亿元,这比深圳2013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731亿元还要高出270亿元。采访中,陈筱云也告诉记者,目前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城市排水理念的变化,国外一些城市也开始扭转一味地修建巨型下水道的做法。
陈筱云:我们国家造成暴雨内涝,是很多因素所组成的。一个是极端天气的变化,第二可能是排水标准偏低,第三是城市建设太快以后很多不配套。还有一个因素,城市调蓄雨水的能力不够,原来北京很多湖泊、深圳很多稻田、鱼塘,那么都填掉了,造成城市调蓄雨水的能力很低。再有城市管道的维护、保养不够,城市的应急保障的能力也不是很强。方方面面的原因共同作用以后,才形成了城市暴雨内涝,如果采用就是一个加大排水的设计标准,增大排水的管道,可能还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
陈筱云告诉记者,为了更科学合理地应对暴雨带来的灾害,深圳也在摸索尝试,但目前最大的困难却还是,城市发展的速度太快。
深圳市防汛防旱防风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田亦毅:它并不是以前就涝,它一定要等到周围的环境改变了,形成了内涝条件以后才暴露出内涝。并不是说它一直涝,我们不去整治。比如深圳的宝安西部片区,在很多年前根本就没有内涝的问题。随着城市化以后,它的内涝有一段时间就比较凸显。后来又随着加强治理,现在它的内涝的趋势又在缓解。
对于深圳存在大量易涝点的问题,田亦毅也坦言,城市建设过程中,道路、小区、商业设施的建设都由不同部门来负责,目前还没有针对城市排水的统一协调部门,因此修建一个小区,影响了周边地区的排水,修建了一条道路,影响了一片村庄的排水的现象也是不断出现。
【半小时观察】
每一次暴雨对于城市来说都是一次考验,有平时测验,也有期末考试。深圳这次遭遇的50年一遇的暴雨不啻是一次大考。让我们有些惊讶的是,这样一座年轻的城市也未能摆脱“重地上,轻地下”的城市发展思路。这更让我们反思,一座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是一种“看不见的政绩”,也很少有人会在内涝以外的时候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在法国作家雨果的笔下,下水道被称作是“城市的良心”。良心要靠时间去检验。而一个真正的宜居城市,不应该徒有光鲜的外表,还需要一个健康体魄,才不会在遭遇暴雨时屡屡瘫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