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影像室

青年毛泽东游学洞庭湖:历时半月考察学校教育(图)

2014-02-20 12:04:34 来源: 湖南日报  作者:
摘要:一代伟人毛泽东对洞庭湖情有独钟,在他的青年时期,就有过多次到洞庭湖“游学”的经历。到了1921年初,是他28岁人生的开始。按现在“青年”的概念,也是他“青春期”的最后一年,他以省督学的身份,于4月底考察了洞庭湖区几个县的教育。从长沙到岳阳

▲段德昌。

▲洞庭湖(局部)。

▲毛泽东手书杜甫诗《登岳阳楼》,现挂在岳阳楼二层。

  (本版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一代伟人毛泽东对洞庭湖情有独钟,在他的青年时期,就有过多次到洞庭湖“游学”的经历。

  到了1921年初,是他28岁人生的开始。按现在“青年”的概念,也是他“青春期”的最后一年,他以省督学的身份,于4月底考察了洞庭湖区几个县的教育。从长沙到岳阳,然后到君山、湘阴,再转华容、南县、安乡、常德,5月中旬回到长沙,历时半个月。主要是“考察学校教育,进行社会调查。沿途曾写通讯投寄湖南《通俗报》”。可毛泽东考察的仅仅是教育么?这次洞庭湖之行,于他的人生道路又标志着什么呢?

  1

  足迹:岳阳女中:“胡子之作用大矣哉!”

  1921年,是一个新纪元的开始。

  这年4月底,毛泽东决定深入民间,实地开展对环洞庭湖区域国民教育考察。他身穿蓝布长袍,臂夹油纸雨伞,带着简易行李,偕新民学会会友、附小教员易礼容和陈书农自筹费用,乘火车来到岳阳(当时叫岳州)。

  这是毛泽东第二次来岳阳了。第一次,他和蔡和森于1918年夏初,沿着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的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半个多月,了解社会情况,读“无字书”。他们走遍了大街小巷,观察市井喧嚣,了解民间疾苦。

  这一次,毛泽东一行首先来到位于学道岭的岳州中学,受到校长、原湖南一师国文教员童文豹的欢迎。可是,毛泽东等来到位于岳阳县知事衙门所在的街道——岳阳县立女子中学时却碰了钉子。这是一所公办学校,校长姓阮,60多岁,他所聘请的教员都是50多岁的“老学究”,一个个穿长袍,蓄胡子,一副道貌岸然、拒人千里的样子。这位阮校长还常坐校门口察看,来宾入校参观,须得其允许。毛泽东尽管有省督学的身份,也被阮校长以三人“年轻,不宜入校”为由而吃了闭门羹。毛泽东感到很无奈,回到住处后,就其感受写了篇《胡子之作用大矣哉》的文章,寄给《湖南通俗报》发表。文章对这种顽固坚持封建旧礼教的做法进行猛烈抨击。

  接着,毛泽东等人前往位于岳阳县黄沙湾的湖滨大学进行考察。在这里,毛泽东对学校让学生汲取西方文化精华之举兴致盎然,与教职员工进行了交谈。

  在岳州考察完这几所学堂后,毛泽东一行从南津港乘船到君山。

  2

  足迹:华容大夏,“治理黄河,功莫大焉”

  毛泽东等3人越洞庭,访君山,经墨山铺,过板桥湖,步行到达华容。

  毛泽东对华容早就有所了解。在一师求学时,他与华容籍同学毛遇顺关系十分密切,课余时间常与毛遇顺交谈,不仅初知了华容的社会和历史情况,而且知晓了这里是修建明故宫功臣毛永震的故乡。后来,毛泽东又结识了船山学校学生会会长、华容籍进步青年吴芳。只可惜,此时,毛遇顺已在上海,准备赴法国勤工俭学,吴芳正在前往莫斯科求学的途中。

  毛泽东途中经过毛遇顺的家乡胜峰,在板桥湖畔拜祭了毛永震墓。他对陈书农、易礼容说:“我们和毛永震都是浙江移民。毛氏到华容有三支人,一支在麻里泗,一支在毛家巷,一支在毛家湖”……

  此时吴芳的父亲吴良馥在华容一所小学任教,毛泽东等三人前去拜访,并向他了解华容的人文历史。在听到刘大夏的事迹后,毛泽东说:“刘大夏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他治理黄河,功莫大焉。”

  毛泽东这次调查的时间虽然短暂,但他记住了华容,以后多次提到华容。

  3

  足迹:南县县城,会见朋友段德昌

  毛泽东一行来到了南县县城,在沱江官码头边下了船。

  毛泽东在这里除考察了国民教育和进行社会调查外,还有一个收获,就是见到了有志青年段德昌。

  在文昌阁里,段德昌——日后的中共名将,毛润之——日后的中共领袖,就这样第一次握手了。

  当晚,毛泽东与段德昌在阁里长谈,越谈越投机,忘了时间的流逝。毛泽东语重心长地说:“与旧世界斗,要靠我们这代人,重要的是我们青年要学会各种各样既文又武的本领,去组织广大民众团结起来。创造一个新的社会……”

  当旭日东升时,毛泽东走到窗边,推开了皮纸蒙着的窗棂,深深吸了一口气,然后活动了一下筋骨,眨了眨疲劳的双眼,向段德昌发出了邀请:“德昌,我们来南县人生地不熟,你能带我们去乡下走走不?”

  段德昌也在窗前舒展双臂,听到毛泽东的话,忙说:“行行,你考察我们南县的国民教育,我非常愿意为您带路。”

  段德昌陪毛泽东行走在乡间的田野上。四月的南县乡村正进入春耕生产大忙季节,湖乡到处鸟语花香,农人握着犁耙,挥动牛鞭,口喊“吙哧”;无牛的农民背着“木牛”,在翻耕着经过冬天冻蓄着的白水田,一派春和景明。

  4

  足迹,安乡港口,见识“恶政猛于水”

  安乡是毛泽东洞庭之行的第五站。

  展现在毛泽东眼前的是一派水乡特色:城内,到处是大小池塘、低坑、洼地,那些低矮破落的房子就坐落在水塘之间。可是,毛泽东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城南火神庙里却供着金光闪闪的火神菩萨。他问:“安乡这么多的水,怎么没有水神菩萨?”

  果然,在东门桥水边的教书先生袁东山家里,与袁的好友及邻居们扯谈时,毛泽东听到了“水害之声”,更听到了“恶政猛于水”的倾诉。人们向他描述安乡连年大水:堤垸溃决,一片汪洋,妻离子散,浮尸浪涌;县城在洪水季节,居民流离失所,城内船只往来;教书先生则向他述说“泡砚池”(学校遭水淹,教师失业)的苦衷。他同情水患给安乡人民带来的苦难,责备官府连个衙门也保不住。这话引起了人们更多的话,向他讲述官府贪赃枉法,地主豪绅压榨人民,洋人占田占地建房收租的事实。毛泽东风趣地说,听说你们县城底下有条鲇鱼精,专在县府下面听县官审案,要是审得不公正,它就发威,弄得县府摇摇晃晃,县官晕头转向,坐立不定。你们也可以请它出来看一看,访一访嘛。

  人们笑了。

  5

  足迹,岩塿周家,聊起范公在安乡

  毛泽东在安乡有两个一师的同学,一个是住在安障乡的周夏藩,一个是住在安全乡的潘能源。毛泽东来到岩塿口周家。周很热情,为了招待毛泽东等人,专门请了本地有名的厨师做饭,毛泽东等人在这里住了两天。周不仅给毛谈教育,也谈安乡的掌故。既然毛是从岳阳来的,没有少聊岳阳楼。

  毛泽东早就到过岳阳楼,1918年夏,他和蔡和森游学洞庭湖区时,两人还在岳阳楼上吟诵起杜甫诗《登岳阳楼》。他后来与一位岳阳籍的同志聊天时,还发了一通感慨:岳阳有名,同岳阳楼很有关系,因为范仲淹写过一篇传颂千古的《岳阳楼记》。那位同志还回忆:“主席特别赞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两句,认为‘先忧后乐’的思想,较之‘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提法,境界更高了。主席从《岳阳楼记》谈到延安钟鼓楼上书有‘范韩旧治’的四字横匾……”

  但易礼容惊奇地问,范仲淹写《岳阳楼记》并没到过岳阳,怎么会写得如历其境的千古名作。

  周夏藩就给他们讲范仲淹读书安乡的故事,并说清康熙安乡进士张明先写的《书台夜雨》诗回答了这个问题:“胜状高楼记岳阳,谁知踪迹始安乡。荒台夜夜芭蕉雨,野沼年年翰墨香。事业当时留史册,典型此地见宫墙。梦中遥意潇湘景,鹳港悠悠澹水长。”这首诗既概括了范仲淹这段少年攻读生活,也就是说范仲淹最起码经过了岳阳楼。

  当然,15年后,毛泽东也率领共产党中央和红军来到延安,使得延安成为他与范仲淹跨越时空的神交之地,那就是一种历史的巧合了。

  6

  足印:“副产品”,《虞美人·枕上》

  5月中旬毛泽东回到长沙。

  毛泽东对这次考察非常认真,在环洞庭湖半个月考察各地教育的同时,还沿途走访各地群众,了解工农疾苦,并将此行耳闻目睹的点点滴滴,写成文章,发表在长沙报刊《湖南通俗报》上。

  一天晚上,毛泽东整理好白天考察所作的笔记,写了寄给《通俗报》主编谢觉哉的通信,夜已很深了,新婚别离,情思难禁,毛泽东深夜难眠,为杨开慧写了首情深意长缠绵悱恻的词《虞美人·枕上》: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薄寒中。

  晓来百念皆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毛泽东也写爱情诗!

  7

  记者感言

  毛泽东这次环洞庭湖考察,看起来“主题”是教育,但从历程来,内涵又不仅此。

  考察风土人情,了解社会状态,当然!

  掌握民间疾苦,掌握群众情绪,当然!

  调理自己的精神状态,也是内容之一。因为他在1920年11月26日写给罗学瓒信中,说自己“实在是疲而不舍”,因此,“决定在城市住两个月,必要乡村住一个星期……以后拟每两个月出游一次。”

  更主要的呢?

  当时,“已在湖南建立了青年团,在青年学生和青年工人中,发展了相当数量的团员”,还“培养出不少优秀的团干部”,如他的学生肖述凡等;党的组织也已经建立。而且,文化书社在全省形成了基本的网络构架,党和团的建设正通过它渗透到各地。那么,联系他在湖南党组织建立前后,其足迹印在工厂、铁路、矿山的情况来看,此次考察应该有着发现干部、“播火”基层的含意。譬如说,段德昌后来就主持了文化书社宁乡分社工作,再后来则是经党安排进了黄埔军校,“中山舰事件”后,到中央政治讲习班学习。他还参加了南昌起义,是彭德怀的入党介绍人。

  就是说,青年毛泽东已跨入职业革命者的门槛。

  ■链接

  留给岳阳楼的两个谜

  之一:不题匾。作为千古名胜的岳阳楼匾,大都出自社会名流和书法名家之手。自清至今,已知有汪涛、程春海、蒋介石、何键、郭沫若5人题过。1961年3月整修岳阳楼时,不少群众认为何键是屠杀工农的刽子手,不配为岳阳楼题匾,强烈要求更换。但由谁来书写呢?想来想去,很多人都想到了毛泽东。但毛泽东觉得岳阳楼是文物古迹,还是请考古学家郭沫若写好。于是将信转给了郭沫若。郭沫若高兴地接受了这一任务,经过精心构思,横书了两幅“岳阳楼”三个字,但未落款。在1962年修建怀甫亭时,有关方面又写信请毛泽东题匾,可毛泽东将信转给朱德委员长。如此,“怀甫亭”三字出自朱德之手。毛泽东为何不为岳阳楼题匾?

  其实也好理解,毛泽东题词虽多,一般却是报刊、学校之类,少有文物古迹方面的。

  之二:“去”与“病”。1985年5月,岳阳楼大修后将毛泽东手书杜甫《登岳阳楼》诗屏装嵌在岳阳楼三楼正面壁间,替代了岳阳楼大修之前的正殿供的吕洞宾塑像。据记载:1964年7月18日,毛泽东视察湖南回北京。专列到岳阳车站停车,毛泽东问随行的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是什么站。张平化回答是岳阳站。毛泽东与当时身边的人员谈起了岳阳的史事、人物、人文故事。谈到岳阳楼的故事时,他情不自禁地吟起了杜甫《登岳阳楼》一诗,顺手挥笔书写了这首诗。原诗第六句是“老病有孤舟”,毛泽东却书写成“老去有孤舟”,是有意改动还是笔误?记者 文热心

热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