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国历史

吴思:郑和下西洋无法让中国成为世界帝国

2014-01-15 18:45:07 来源: 凤凰网历史 作者:吴思 作者:
摘要:核心提示:我们知道英国荷兰的出海靠的就是资本的力量,中国在明朝有这个力量吗?没有。那我们凭什么说,如果没有清军入关,中国就能横扫世界变成世界帝国?吴思 资料图嘉宾简介:吴思,著名作家、记者、历史学者, 2013第八届中国作家富豪榜最佳经典畅

在推进工业化的意义上,清朝的洋务运动并没有失败,铁路铺上了,煤矿、兵工厂和造船厂也开起来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能算失败。

核心提示:我们知道英国荷兰的出海靠的就是资本的力量,中国在明朝有这个力量吗?没有。那我们凭什么说,如果没有清军入关,中国就能横扫世界变成世界帝国?

吴思 资料图

嘉宾简介:吴思,著名作家、记者、历史学者,“2013第八届中国作家富豪榜最佳经典畅销书”得主。1957年出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农民日报》总编室副主任、群工部副主任、机动记者组记者。1996年在《炎黄春秋》杂志担任执行主编、副社长。现为《炎黄春秋》杂志社常务社长、总编辑。著有《陈永贵:毛泽东的农民》、《潜规则》、《血酬定律》等书。

郑和下西洋无法让中国成为世界帝国

凤凰历史:这几年由于很多通俗历史读物的出版,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网友喜欢讨论历史得失。但这种讨论有一个问题,就是慢慢发展到扬明贬清的程度。比如他们认为,明朝在引进西方科技上比清朝更开明,如果不是因为清军入关,中国很可能发展成类似像英国一样世界性帝国。对于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吴思:英国成为一个世界性帝国,在英国之前还有荷兰、西班牙和葡萄牙。我觉得这些国家,他们是靠经商贸易的钱来发展,是“投资--回报--扩大投资”这样的上升循环,也就是说资本的力量推着他们扩张,要寻找市场、寻找财富,寻找真金白银。这是资本的力量在横扫世界。

中国的生产者主体是农民,明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是权力的行为,不是资本的行为。关于出海有很多说法,有人说是为了宣扬帝国声威,有人说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但是不管是哪种说法,出海都是政治的动机。中国人出海主要计算政治得失,值得干就干、不值得干就不干。最后朝廷对此发生激烈的争论,觉得出海从财政上算就是劳民伤财,花了很多钱,但说不出来得到什么好处。去扬威有什么用?找建文帝有意义吗?所以,当时的清官也认为,坚决不能干这种事,要把郑和下西洋全部的档案烧掉,省得惦记这种劳民伤财的事。从历史学者来看,烧档案和停止出洋都是损失,但是,替当时的纳税人想想,肯定觉得这是好事,这帮人瞎花钱,终于可以解脱了。

郑和下西洋是权力的行为,最后权力做了个合算的选择,不干在财政上得不偿失的事了。而英国、荷兰一直在干,获得收益的人吸引更多人进入又一个循环。这两种力量完全不一样,我们不能想象,如果郑和下西洋不是七次,而是七十次七百次会怎么样?能让中国成为世界性的帝国吗?

凤凰历史:估计明朝早破产了。

吴思:它自己就先垮了。

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刚出来,说要更进一步地放开市场,让市场起决定作用。放开市场就是让民营企业进去,把妨碍他们的各种政府规定抹掉,这就是在给资本的运行开辟道路。现在我们感觉到,资本的力量正在横扫中国,把权力的逻辑变成资本的逻辑。这个力量我们都知道很强大,因为它带着给你发财的许诺,带着让你遍地失业的威胁。要是不顺着资本的逻辑走,不开放市场,中国的两亿多农民工失业一半,再连掉着几个百分点的GDP,政权怎么维持?资本如此强大的力量,会让政府让路,让政府放开各个领域。比如政府要不投到四万亿,今年就过不去。可是现在官府最多能拿两万亿来投资,剩下两万亿得让民营企业来投资。民营企业说我不投,能投资的领域都赔钱。哪里能挣钱?电信、能挣钱,那政府要撑过去,只好开放这些领域,让民营资本进来。这就是资本的力量。

我们知道英国荷兰的出海靠的就是资本的力量,中国在明朝有这个力量吗?没有。那我们凭什么说,如果没有清军入关,中国就能横扫世界变成世界帝国?明朝不就是靠农民种好一亩三分地,征了点税,支撑一个强大的权力机构。你能让农民去横扫世界吗?除非让他变成农民工,随着资本的力量,要不然,除非活不下去了,他不会往外走。农民不会往外走,权力往外走又得不偿失,中国怎么会变成一个世界帝国?基本逻辑说不通,这条路就走不通。

明朝内阁代表了集权 并非“虚君”雏形

凤凰历史:还有一些人认为明朝已经出现了内阁制度,有了“虚君”的雏形,您怎么看?

吴思:内阁制度,在标准的历史叙述里,是中国皇权达到新高峰的表现。的第一任宰相是李善长,第二任宰相是胡惟庸。后来朱元璋说胡惟庸私下勾结倭寇,把胡惟庸给杀了,“胡党”牵连了上万人,此后朱元璋就觉得宰相很不可靠。

用我们现在熟悉的公司制度来打个比方,这就是总经理权力太大,把董事长给架空了,大事不请示自己就签了字,还跟别的公司勾勾搭搭。于是,董事长就把总经理的职位废了。不要总经理,公司的管理工作怎么干?那就自己干,董事长来兼总经理。这就是标准的集权。这不是“虚君”,而是“实君”。后来,董事长也觉得兼总经理太忙了,就设了四个董秘,也就是内阁大学士,董事长秘书的官不大,好象才七品,而宰相是一品。董事长不用一品的总经理,用几个小秘书来打杂,然后他来当总经理兼董事长,这是地地道道的集权。

朱元璋觉得宰相职位本身就是对皇权的挑战。他自己说,宰相不可靠,以后子孙后代谁要有人敢提设宰相,杀无赦。这就成了个明皇祖训,并且成为整个明代不容更改的规矩,绝没人敢提设宰相。所以我觉得刚才那个虚君问题,是对明内阁的制度不够了解。

凤凰历史:内阁在诞生之初可能是这样,但是到嘉靖、隆庆、万历时代,内阁就已经有很大的权力。比如说内阁大学士票拟之后,皇帝也不能轻易驳斥。甚至有内阁大学士跟隆庆皇帝说,您就别管这些事,我们来管就可以了。还没有皇太子,您回后宫生孩子吧。特别是万历年间,张居正让内阁的权力真正达到巅峰,比如说万历皇帝想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他甚至需要贿赂内阁大臣。根据内阁制度的变迁,有些网友认为明朝已经出现“虚君”的影子,您怎么看?

吴思:历代都有这样的现象,比如巡抚原来是巡视各地的检察员,但是他到地方以后,因为他有权力去监察别人,就成了事实上的一把手,最后实至名归, 巡抚就真的成了一把手。刺史本来也是个巡官,结果在地方驻下了,后来就成了本地的一把手。

有人还考证过,尚书这个官职原来是皇帝的秘书,但是后来尚书成了部长。但是皇帝身边还得有秘书,这个秘书就叫内阁大学士。渐渐秘书掌握了实际的权力,最后首席大学士,承担的就是类似于宰相的职能。的确是谁替皇上办事,谁接近最高权力,代理这个最高权力,谁就会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明朝开始时,朱元璋说不许设宰相,最后也没设宰相,但实际上宰相的职能就得有人担。但这种功能上的宰相没有名分,品级后来从七品提高到四品,仍然够不高,还比不上六部尚书。但是大学士实权很大,这是一种统治艺术。

凤凰历史:明朝晚期出现了功能意义上的宰相,皇帝从实君变成“虚君”。中国的“虚君”,跟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虚君”,您觉得有什么不同?

吴思:中国的“虚君”,比如万历、嘉靖,还有后来的天启,他们不爱管事,,是自己“虚”的:他们自己不愿意干,这些活就得由秘书干,于是这个君就“虚”了。中国的“虚君”是因为皇帝倦勤、怠工、偷懒、不管事、当甩手掌柜造成的。但是如果他想管,每天要读多少文件,完全可以随时可以把自己变成“实君”。后来就把自己变实了,还杀大学士、杀首辅。英国女王能随意废立甚至杀掉首相吗?英国女王才是真正的“虚君”。首相是议会选出来的,议会是老百姓选出来的,他们有独立的权力来源。首相虽然要经过女王的任命,但她要想干预首相?办不到。明朝的皇帝不是这样,那个“虚君”是假的,是自己偷懒偷出来的。

清朝皇帝比明朝皇帝好

凤凰历史:在网上的历史论坛里,很多人对清朝的评价非常低。比如有人说:清朝初期搞大屠杀,清军入关杀了两亿汉人;乾隆朝搞文字狱;还有所谓的康乾盛世也只是恢复性增长;到后期,清朝割地赔款,完全耽误了中国现代化。对网上存在的“扬明贬清”这种现象,您怎么看?您怎么评价清朝?

吴思:要让我评价,我觉得明朝的皇帝大体都不怎么样,而清朝的皇帝大体都还不错。要从皇帝个人的表现即才德这两个方面综合评价,明朝皇帝多数不及格。明孝宗还不错,但三十多岁就死了。清朝的多数皇帝都在及格线以上,还有两个出类拔萃的。

清军杀两亿人我不知道是怎么算出来的,明末也不过就两亿人。难道都杀光了?可能有些人对清朝有民族情绪,他们认为满族人有特权,在旗就有一份粮,有铁杆庄稼。虽然他们也承担军事任务,但这些任务后来也承担不好。确实如此。绝对权力绝对导致腐败,清朝历经二百多年,在这种制度下腐败得一塌糊涂,其实也很正常。若是换了汉族军人,腐败二百年,也照样会是这个样子。

满人还有一个特权:没多大才能的人也能够获得同汉族有才能的人一样的机会。政府每个部门都设置两个官:一个满、一个汉,这样的设置肯定增加了行政成本,但是从整体的税赋负担来看,清朝很好地处理了与游牧民族的关系,没有长时间的边疆危机,而边疆的战争是财政开支的大头。从人口方面看,人增加了,生产力水平提高了,开垦土地的面积也提高了,财政负担其实也没有明显增加。说到经济,从清朝财政收入来看,在清朝承认永不加赋的条件下,也比明朝强太多了。

那我们用什么标准评价一个王朝的好坏呢?如果纯粹从文化角度评价,我感觉明朝的皇帝的流氓气比较重,他们虽然有文化,却看不起文化。反而是清朝的满人心虚,他们觉得我们必须得好好学习文化,不能让别人看不起我,所以每个皇帝都受过非常严格的文化教育。还有一个就是选子制度,让这些皇子在皇帝眼前竞争,皇子表现好,好学上进,品学兼优,只有这样皇子在皇帝死后才能有机会继位。这种“选子制度”给人的感觉就是,清朝皇帝的文化素养整体比明朝的高。

要说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我觉得清朝皇帝比明朝还强点。当然,它反过来也带来了对文化的扼杀,比如修《四库全书》,同时又搞文字狱,把知识分子都逼到考据上去了,这确实有问题,但是如果不把他们逼到考据上,中国就能出发明解析几何,发明微积分么?我觉得这也不可能。只要还是在一个帝国的架构内,还是在儒家的体系中,就无非还是弄出几个王阳明,或者弄出几个理学家。

热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