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历史 > 世界历史

戴维营会谈巴拉克为何一再表示收拾行李散伙

2014-01-17 09:42:37 来源: 解放军报 作者:
摘要:核心提示:原来,巴拉克与阿拉法特在戴维营会谈期间一再表示要收拾行李散伙,既是向对方施加压力,也是演给自己人看的。可谓是身不由己,用心良苦。本文摘自:解放军报,作者:关爱兵,原题:《戴维营会谈的台前与幕后》巴以和平进程的巨轮在水流湍急、暗礁密

核心提示:原来,巴拉克与阿拉法特在戴维营会谈期间一再表示要收拾行李散伙,既是向对方施加压力,也是演给自己人看的。可谓是身不由己,用心良苦。

本文摘自:解放军报,作者:关爱兵,原题:《戴维营会谈的台前与幕后》

巴以和平进程的巨轮在水流湍急、暗礁密布的海上航行已颇有些岁月了,日前又在和平风景依稀可见的时候搁浅。且不说阿拉法特和巴拉克这两位船长如何奋力将船头对准既定的方向,就是船上船下的人,也都在为巨轮的航向煞费心机。有的一直在为和平鼓与呼,有的则想按自己的意愿拨一把舵轮,更有一些人压根儿就不想看到有这么一个航班,琢磨着怎么向这船发射一条鱼雷,或是让它撞上冰山。

透过活跃在巴以美戴维营首脑会谈台前幕后几大势力的代表人物,人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巴以和平巨轮的向前航行是多么地举步维艰。

阿布·马赞:第一个与敌人握手

1993年9月13日,巴以双方经过在挪威首都奥斯陆秘密、艰苦的谈判,在美国总统克林顿的主持下,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签字仪式上,一位巴方高级官员在发表完热情洋溢的讲话后,居然没有按照事先的礼宾安排与克林顿握手,而是径直走过去将手伸向以色列总理拉宾。这一举动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他,就是在巴解组织中地位仅次于阿拉法特的巴解组织执委会总书记阿布·马赞。

今年65岁的阿布·马赞(这是他在长期抵抗以色列的斗争中取的化名,原名叫马哈茂德·阿巴斯),是巴勒斯坦抵抗组织的一名老战士。早在1959年,他就协助阿拉法特筹建“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即“法塔赫”),后来成为该组织中央委员会成员,是“法塔赫”的元老级人物。

多年来,阿布·马赞一直执行秘密的特殊使命,长期负责同以色列内部主张和平的犹太人进行联系与接触。他是巴解中著名的“鸽派”人物,也是最早与以色列进行直接接触并负责筹划巴以和谈的人物之一。是他力排众议,坚持认为“与以色列和解完全符合巴勒斯坦人的利益”;也是他在1993年9月主持了巴以双方在奥斯陆的谈判,并代表巴方签署了奥斯陆协议,从而在巴解组织中获得了很高的声望。

在此次巴以美三方戴维营首脑会谈中,阿布·马赞是巴方代表团中举足轻重的一员。他7月22日对巴勒斯坦电台发表谈话时表示,巴方反对部分解决最终地位,特别是耶路撒冷的最终地位问题。以色列必须归还其在1967年战争中占领的东耶路撒冷,对东耶路撒冷拥有全部主权是巴勒斯坦的战略立场。他还指出,目前巴以双方在耶路撒冷等问题上的分歧仍然“非常严重”,只有达成一项全面和平协议,巴领导机构和人民才能宣布结束同以色列之间的历史冲突。

身为“鸽派”人物的阿布·马赞也摆出了强硬的姿态,足见巴以和平谈判之艰难。

亚辛:扮演“狙击手”角色

今年64岁的谢赫·艾哈迈德.亚辛,因少年时爬上屋顶玩耍,摔断了脊椎造成四肢瘫痪,只能整天坐在轮椅里。不过,这并不能阻止他对政治抱负的追求。

亚辛在上高中时就加入了穆斯林兄弟会,开始了反对以色列的斗士生涯。60年代,亚辛曾与阿拉法特领导的“法塔赫”结盟,但这一联盟却以悲剧告终,双方的争斗和冲突造成几十人伤亡。此后,亚辛开始自创伊斯兰激进组织。1987年12月,巴勒斯坦人民在被占领土发动起义,亚辛随即宣布成立“伊斯兰抵抗运动”,即大名鼎鼎的“哈马斯”。这一组织反对任何一种和平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方案和国际会议,认为巴勒斯坦的主权属于真主,不可谈判,也不可出让。

多年来,“哈马斯”谋划了一起又一起针对以色列的武装暴力事件,以色列对其恨之入骨。亚辛也曾两次被以方逮捕、监禁,最长的一次从1989年直至1997年。在此期间,阿拉法特不只一次要求以色列释放亚辛。亚辛出狱后,阿拉法特对其亦频频嘘寒问暖。

但是,此时巴以和谈早已启动,以方不断要求巴方加大打击“哈马斯”的力度,阿拉法特与亚辛的蜜月期遂很快结束。不但以方特工、军警穷追不舍,巴勒斯坦警方对“哈马斯”也不时镇压,亚辛时常遭到软禁。直到去年,亚辛才与阿拉法特实现了有限度的和解。今年5月,巴以双方在约旦河西岸发生大规模冲突,亚辛又要求阿拉法特“用暴力语言使以色列懂得巴勒斯坦的意图”。戴维营会谈期间,亚辛表示,如果以色列同意撤出耶路撒冷、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并拆除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的犹太人定居点,哈马斯准备同以色列休战。但是亚辛同时强调,“哈马斯”不会承认以色列,并坚持认为武装抵抗是结束以色列占领的唯一正确选择。因此,他希望参加戴维营会谈的巴勒斯坦代表团退出谈判,以免给巴勒斯坦人造成巨大损失。

普遍的看法是,一旦亚辛认为阿拉法特与犹太人达成的协议损害了巴勒斯坦人的利益,他所领导的“哈马斯”将掀起又一场风暴,不但阿拉法特不能幸免,整个中东地区都将不得安生。不过,亚辛愿意“休战”的表态也说明,“哈马斯”对以色列的立场已有所松动。毕竟,和平是大势所趋。

利维:和平代价煞费思量

以色列外长戴维·利维宦海浮沉几十年,几乎亲历了巴以和平进程的全过程。50年代,他成为利库德集团的前身“自由运动”的一员,是利库德集团的元老之一。1990年,利维出任以色列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直接参与了巴以和谈。1995年,他与利库德集团领导人内塔尼亚胡发生分歧,遂退出利库德集团另组新党派“桥党”。去年巴拉克当选总理后,利维出任外交部长。

长期以来,利维在巴以和谈问题上的立场比较温和、务实,支持巴勒斯坦自治,主张在“以土地换和平”的基础上同巴方尽快举行最终地位谈判。然而,就在戴维营会谈举行之前,他的立场却趋向强硬。利维认为巴方的态度丝毫没有表现出灵活和弹性,表示任何一届以色列政府都无法接受巴方的谈判立场。因此,虽然身为外长,但他拒绝随同巴拉克赴戴维营与会。在如此重大的国际活动中,外交部长却杯葛政府总理,实属世间罕见。戴维营会谈期间,利维还对巴方代表关于会谈取得一些进展的说法嗤之以鼻。

不错,利维是资深的“鸽派”人物,但在涉及以色列重大、敏感问题的当口,他在如何最大限度地争取犹太民族的利益上与巴拉克产生了认知矛盾。也许,在这个紧要关头,以色列国内有他这种心态的人不在少数。

夏兰斯基:党派虽小不可小视

在以色列,只要有一定数量的基本群众,就可组成政党参加选举,是为“单一比例代表制”。这一制度固然充分发扬了民主,但也给以色列政治带来了很多麻烦:参选党派林立,使主要政党从未得到过超过半数(61席)的议席;大党派尽管与小党派政见相左,但还得迁就它们;小党派则趁机讨价还价,致使自身的活动能量和影响远远超过其实际力量。

“移民中的以色列”(简称“移民党”)就是这样一个小党派。利库德集团曾拉它入阁,巴拉克也曾与它及其他一些小党派组成“基础广泛的”联合政府。但今年6、7月间,正是移民党与沙斯党、全国宗教党两度在议会投票赞成对政府不信任案,继而又在巴拉克赴美参加和谈之际宣布退出联合政府。尽管移民党在议会中只占有4个席位,但它与其他小党派一联手,就足以让巴拉克忙活一阵。

而掀起这一阵阵风浪的就是移民党主席纳坦·夏兰斯基。他在宣布退出联合政府后,就直接从政府大楼的办公室搬到了抗议巴拉克参加戴维营会谈的以色列示威者的帐篷里。他的这一举动其实一点也不足为奇。他曾在原苏联积极参与地下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提出以色列的兴亡与移民不可分割,认为移民应为国家的首要任务之一,并坚决反对拆除约旦河西岸的犹太人定居点。戴维营会谈期间,夏兰斯基在与巴拉克通电话时说,如果巴拉克同意与巴勒斯坦分享耶路撒冷主权,将成为“第一个分裂耶路撒冷的犹太领导人”。言下之意,巴拉克如果迈出这一步,就与叛徒无异。其他如沙斯党、全国宗教党等中小党派,或囿于一党私利,或以宗教问题掣肘,能量同样不可小视。更有甚者,极右党派“卡赫”运动的军事分支,还将巴拉克列入了暗杀名单!

原来,巴拉克与阿拉法特在戴维营会谈期间一再表示要收拾行李散伙,既是向对方施加压力,也是演给自己人看的。可谓是身不由己,用心良苦。

热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