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钱江晚报》2013年9月19日第A0007版,作者:章咪佳 周丝韵,原题:《中国航天大课题:尿变水》
中秋节前,浙江科技馆来了两位重量级的科学家:73岁的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陶建中、75岁的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吴国兴,他们都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贡献者和见证人。
在昨天上午举行的2013四季沐歌杯“航天科普大讲堂”全国系列巡讲杭州站的讲演中,两位航天领域的专家,向公众讲述了载人航天器背后,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和秘密。
本次“航天科普大讲堂”,钱江晚报是合作媒体之一。
钱江晚报与中国航天事业已经有10多年的情缘。2002年神舟四号发射,本报特派记者前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全程采访报道。此后10多年中,有近20名钱报记者,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现场采访了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号6座飞船,以及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的发射过程,完整记录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飞跃发展的步伐。
陶建中:
交会对接次次成功
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我嗓门大,不用话筒讲。”因为话筒没有调试好,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陶建中,一上台就说自己不怕没有扩音设备。
台上台下都乐了。
这位73岁的老航天人,记性特别好,他记得中国每个航天器发射、返回,期间完成关键技术突破的时间,精确到秒。
陶老从事航天事业50年,最为熟悉的,是他研究了大半辈子的航天器空间对接技术。
中国航天事业“三步走”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两步”,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技术支撑,就是过硬的交会对接成绩。
“从天宫一号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发射上天后,直到神十回来,我国先后进行过8次航天器交会,6次对接。”
将来我们要建造的空间站,是由许多航天器组装结合起来的,这需要运载火箭一次次把各种航天器“打”到天上去,通过交会对接技术,将它们像变形金刚一样组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