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社会对于儿童的研究都起步很晚,我们每个为人父母的人,对于儿童的了解就更是有限。但是,我们通常是怀着居功自傲的心态去对待儿童的。我们觉得自己也有过童年,自然知道孩子是怎么回事。我们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成人,自然可以俯视儿童。我们自然而然地带着“主宰”之心,去“培养”、“教育”和“塑造”儿童,却根本没有发觉,儿童恰恰是比我们更神奇的生命体,是承载着更多大自然的祝福与给予的生命体,是我们需要谨言慎行、敬畏与呵护的生命体。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商家的竭力嘶号功不可没。他们对三岁前脑细胞分裂程度的着重渲染,他们刻意把左脑与右脑割裂而提出的单独开发理论,他们觅得一个“敏感期”的概念后借机营造的“过时不候”的焦虑,让父母仅存的那些平和与审慎丧失殆尽。我们开始担心,开始焦虑,开始在一件本该“静候佳音”的事情上采取催生的态度。我们甚至直接用人生终点时也许会刻在墓志铭上的荣誉,当作眼下培养孩子的目标。在起点和终点间拉一条最直的线,不去考虑儿童的成长节奏,不去考虑路径是否单一,只是想着“快些、再快些”。
其实对孩子,实在应该慢些,再慢些;并且,远些,再远些吧!
这里说的远,一方面有目光放长远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在面对孩子时后退两步,以便更整体地看一个孩子;让我们去了解“儿童”这个整体,而不是时刻紧盯自己这一个孩子;让我们的控制无法轻易触及孩子,以便我们在做出任何一个影响他的决定前三思;让我们站远一些,放下焦虑,放下手中紧握的育儿之“术”,而是从“道”的角度去审视儿童,思考如何做父母。
我想,当我们真的站远一些,会看到更完整的图景,也会让内心更平和,而这两点对于我们的孩子,真的很重要。我们应该学习如何站远一些――远离日常操作,远离教育目标,远离教养技术,而是通过一些形而上的思考,成为更清醒、更包容、更多元、更具吸收性的父母。这是当下的社会环境里,你能为孩子做的非常有益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