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数据和可穿戴领域早有布局的体育品牌巨头耐克公司正在对这一新兴领域降温。外媒报道称,耐克总部已于近日证实对旗下的可穿戴设备部门Fuel Band进行了小幅裁员。 该报道还称,由于硬件业务开支高昂,且没有给公司带来足够的利润,耐克近期一直就
在大数据和可穿戴领域早有布局的体育品牌巨头耐克公司正在对这一新兴领域降温。外媒报道称,耐克总部已于近日证实对旗下的可穿戴设备部门Fuel Band进行了小幅裁员。
该报道还称,由于硬件业务开支高昂,且没有给公司带来足够的利润,耐克近期一直就Fuel Band的相关决策进行激烈的争辩。
耐克中国昨日对《第一财经日报》的回复并没有涉及到裁员一事,只是称:“Nike+ Fuel Band SE仍然是我们业务的重要部分。我们将继续发展Nike+ Fuel Band App,发布新的METALUXE配色,并在可见的未来继续销售和支持Nike+ Fuel Band SE。”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像耐克这类传统企业在可穿戴领域上的盈利前景并不明朗,对新兴科技的尝试,更有助于助推主营业务。
“试水”可穿戴 事实上,耐克是体育用品企业中最早涉足可穿戴用品的企业,而它主要是通过与苹果合作的方式将运动数字化。
起初,耐克只是想把运动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并将其数字平台取名为Nike+,自2006年推出Nike+ Running至今,已经推出了多款iOS平台应用,包括Nike+ Training Club、Nike+ Fuel Band、Nike+ Move以及Nike+ iPod、Nike+ Sportband等。
以Nike+ iPod为例,其组件主要是通过在鞋里加上传感器,并给iPod装上接收器,使用户能够实时看到自己的步速、距离等一系列跑步数据。
2011年,耐克还与Tom Tom合作,推出Nike+ Sport Watch GPS,跑步结束后,运动者可以通过USB将跑步数据上传至Nikeplus的网站。
2012年,耐克的第一代Nike+ Fuel Band问世,有黑色、灰色和白色三种不同选择,并且免费附赠配套的iOS平台应用程序。2013年,第二代Nike+ Fuel Band问世,并新增了可以跟踪人体生理指标的功能。
去年,耐克大中华区公关总监黄湘燕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关于此类话题专访时谈到,Nike+的核心价值在于所构建起来的庞大线上社区,并称:“还没有商业化的考虑,只是想充分发挥社区功能,增加运动乐趣。”
服装企业局限显现 耐克也许起初并未想得那么远。但在可穿戴大潮的助推下,耐克的示范效应引发了其他服装及体育用品企业的狂热追逐。
例如,阿迪达斯也推出过智能手表产品mi Coach,可通过手表上的屏幕、振动和蓝牙耳机提供的反馈和心率指导训练。
这些都是基于运动和健康的结合,并延伸出如体重计、血压计、座椅等智能硬件领域创业的项目。
国内的服装企业也在进行可穿戴方面的尝试。探路者(300005.SZ)就已推出可穿戴设备户外智能蓝牙手环,并配合同步上线了国内首款户外运动整合服务APP。目前,探路者的这一手环还处于试销阶段,尚未大规模推广。
奥康国际(603001.SH)也称,正在研发定位鞋、计步鞋等高科技产品,将适时推向市场。他们所说的定位鞋是将GPS技术与鞋子相结合,指明方位,计步鞋则能实时传输运动数据。
而可穿戴技术的重心是,如何利用获取的数字进行延伸服务。然而,这对于传统企业而言,似乎是个软肋。
“耐克本身对可穿戴设备的投入不是很大,只不过比较早在做。” 互联网专家鲁振旺对记者说,作为一个体育用品公司,耐克的核心竞争力还是鞋子,在可穿戴设备这块的用户量不大,本身还是亏损性业务。但这有利于对自己运动鞋类的销售,帮助自己的主营业务。总体而言,鲁振旺并不看好耐克在可穿戴领域上的竞争力。
同时,由于进入门槛较低,可穿戴领域本身目前已经泡沫四起,虽然大量产品现身市场,但不少产品没有形成用户黏性,没多长时间就被束之高阁。此外,iSupply首席分析师顾文军说,可穿戴生态链还没有一个清晰的盈利模式,关键技术、推广和商业模式都存在问题。
关键之道体育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庆对记者指出,采集消费者信息,进行后台维护,这需要相当的人力和物力,运动品牌要立足自己的主业,不需要硬挤入这个竞争领域,而是可以充分利用这个跨界合作的机会去展开进入市场的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