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古 > 文化古物

许昌灵井旧石器遗址的哺乳动物、年代及其环境

2014-04-19 02:00:42 来源: 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李占扬 作者:
摘要: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5-2006年在灵井旧石器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遗址位于河南省许昌市西北约15km的灵井镇西侧,海拔117米,发掘面积约300平方米。在发掘中不仅出土了8000余件石制品,而且还出土了近10000件动物化石。遗址的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5-2006年在灵井旧石器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遗址位于河南省许昌市西北约15km的灵井镇西侧,海拔117米,发掘面积约300平方米。在发掘中不仅出土了8000余件石制品,而且还出土了近10000件动物化石。遗址的地层从上到下可分为11层,第7层出土了少量的石制品,而第10层则出土了大量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动物化石包括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动物。
从灵井遗址出土的食肉目、长鼻目和奇蹄目化石共有8个种,加上已鉴定出的偶蹄目8个种,还有两种啮齿目的门齿,灵井遗址出土的已鉴定出的哺乳动物化石共有18个种:啮齿目1、啮齿目2;宽吻灵猫;棕熊;中国鬣狗;诺氏古菱齿象;梅氏犀;披毛犀;普通马;蒙古野驴;李氏野猪;獐;轴鹿;马鹿;河套大角鹿;鹿亚科属种未定;普氏羚羊;原始牛。

  

灵井遗址的哺乳动物群从组成上看有啮齿类2种,食肉类3种(图1),长鼻类1种,奇蹄类4种,偶蹄类8种。从食性上看,食肉类中的宽吻灵猫相似种、中国鬣狗相似种及熊未定种为猎食性食肉类,其中鬣狗还兼有腐食性,熊兼有素食性;两种啮齿类均为杂食性;1种长鼻类和4种奇蹄类均为素食性;8种偶蹄类中的李氏野猪相似种为杂食性,其余的均为素食性。在素食性种类中,长鼻类和犀类为粗食性兼嫩食性,猪类、鹿类中的种类以嫩食性为主,马类和洞角类以粗食性为主。即按食性的排列为:纯猎食性种类1个,猎食兼腐食性种类1个,猎食兼素食性种类1个,杂食种类3个(未包括熊),粗食兼嫩食性种类3个、嫩食性种类4个,粗食性种类3个。从各种类对应的标本数量上看,食肉类总共只有6件标本,素食类标本有数百件。因此从食性上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其对应的个体数量分布上看,灵井动物群完全符合金字塔形的食物链结构,即食肉类的种类和个体数量较少,素食类的种类和对应的个体数量较大。但是在食肉类中没有像狮和虎之类的大型猛兽,在素食类中以马、鹿、牛等体型中等偏大者为多,说明灵井遗址的主人在狩猎时注重容易捕获并含肉量大的种类。
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分析,灵猫和熊偏向于森林型,鬣狗偏向于草原型,犀类、长鼻类、猪类、鹿类偏向于半开阔的树林型,马类和洞角类偏向于草原型。熊类、野驴、马鹿是温带偏寒地区的常见种类,大角鹿和披毛犀是寒冷区常见的种类。因此,灵井动物群的生态环境应为平原地区以草原为主,镶嵌有零散的森林,属北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略低于现在。
从动物地理的角度看,灵井遗址出土的宽吻灵猫主要分布在过渡区,中国鬣狗、獐主要分布在北方区和过渡区,棕熊、诺氏古菱齿象、披毛犀和梅氏犀、普通马和野驴、李氏野猪、大角鹿和马鹿、普氏羚羊、原始牛等主要分布在北方区,即大部分种类都属于北方区。另外,在灵井动物群中种类较多的奇蹄目和偶蹄目中没有貘和麂这样的南方区常见的种类。因此,灵井遗址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属于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区的动物群。
笔者选择了与灵井遗址较近的襄汾丁村动物群和许家窑动物群、稍远一些的萨拉乌苏动物群和山顶洞动物群、更远一些的吉林榆树动物群进行组成上的比较。与丁村哺乳动物群相比,两者在属一级相同的成员有熊属、古菱齿象属、额鼻角犀属、马属、猪属、大角鹿属、鹿属、羚羊属共8个,在种一级相同的成员有梅氏犀、蒙古野驴、马鹿和河套大角鹿4个。与许家窑哺乳动物群相比,两者在属一级相同的成员有腔齿犀属、马属、猪属、鹿属、大角鹿属、羚羊属和牛属共8个,在种一级相同的成员有披毛犀、蒙古野驴、河套大角鹿、马鹿、普氏羚羊、原始牛共6个。与萨拉乌苏动物群相比,两者在属一级相同的成员有古菱齿象属、腔齿犀属、马属、猪属、鹿属、大角鹿属、羚羊属和牛属共8个;在种一级相同的成员有披毛犀、蒙古野驴、马鹿、河套大角鹿、普氏羚羊和原始牛共6个。与山顶洞动物群相比,两者在属一级相同的成员有马属、猪属、鹿属、羚羊属和牛属共6个,在种一级相同的成员有蒙古野驴、马鹿和普氏羚羊共3个。与榆树动物群相比,两者在属一级相同的成员有熊属、额鼻角犀属、腔齿犀属、马属、猪属、鹿属、大角鹿属、羚羊属和牛属共9个,在种一级相同的成员有梅氏犀、披毛犀、普通马、蒙古野驴、马鹿、河套大角鹿和原始牛共7个。因此,从动物群组成成分的比较来看,灵井动物群与榆树动物群在组成上最相似,其次是许家窑动物群和和萨拉乌苏动物群,然后是丁村动物群,最后是山顶洞动物群。这进一步证明了灵井动物群的北方区性质。
灵井动物群中的绝灭种类有中国鬣狗相似种、古菱齿象、梅氏犀、披毛犀、李氏野猪相似种、轴鹿未定种、河套大角鹿和原始牛共8个,占动物群总数的44.4%,这一比例还是比较大的。灵井动物群中大部分成员为典型的晚更新世类型,如古菱齿象、披毛犀、蒙古野驴、马鹿、河套大角鹿、普氏羚羊和原始牛等。但也包含了一些如梅氏犀这样的较古老的成员,以及典型的中更新世成分相似种,如中国鬣狗相似种和李氏野猪相似种。
最近,笔者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董为博士,将遗址所出土的鹿科动物化石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系统记述了在近两年从河南省许昌市灵井旧石器遗址出土的两个鹿科化石新种类:灵井轴鹿新种(Axislingjingensis sp. nov.)(图2)和许昌三叉角鹿新属、新种(Trifurcatocerosxuchangensis gen. et sp. nov.)。前者角冠的主枝呈琴弓状, 并有一定程度的螺旋状,目前是轴鹿属在晚更新世的唯一代表;后者的角冠在角环上方同一位置向不同的方向伸出3个分枝,与鹿亚科其他成员的角冠在角环上方只有主枝和眉枝(或第一枝)的情况完全不同,而介于晚中新世的皇冠鹿(Stephanocemas)和中、晚更新世的大角鹿(Megaloceros)之间。三叉角鹿在系统位置上仍属于鹿亚科,与大角鹿的系统关系最近。
鹿科动物的角冠具有脱换性,一般在春季萌生、夏季成熟、冬季脱落,是哺乳动物中唯一的大型可再生器官,并且再生速度很快,因此鹿角的研究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对于残缺或病变器官的再生及干细胞研究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另外,由于鹿角的演化速度较快,鹿角化石的研究不仅可以解决鹿科动物的系统演化问题,而且具有较大的生物地层学意义。
从在近两年从河南省许昌市灵井旧石器遗址出土的食肉目、长鼻目和奇蹄目化石:宽吻灵猫相似种(Viverra cf.zibetha)、熊未定种(Ursus sp. )、中国鬣狗相似种(Pachycrocuta cf.sinensis)、古棱齿象未定种(Palaeoloxodon sp. )、披毛犀(Coelodontaantiquitatis)、梅氏犀(Dicerorhinus mercki)、普通马(Equuscaballus)和蒙古野驴(Equushemionus)。反映出灵井动物群属于北方区,其生态环境为平原草地为主,镶嵌有零散的森林,属北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略低于现在。灵井动物群中绝灭种类占44.4%,其时代应为晚更新世早期,其绝对年龄与许家窑和丁村接近,约在距今10万年左右。

热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