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洛阳城北魏宫城二号建筑基址位于北魏洛阳城宫城遗址的南部,南距宫城正门阊阖门遗址约100米。2008年3月至2009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勘察发掘。在东西60米、南北40米的范围内,揭露出包括门址台基和附属建筑等在内的大量遗迹现象,较为全面的认识了二号建筑基址的全貌。之后,又对该建筑基址的夯土台基进行了局部的解剖,进一步明确了该建筑夯土台基的堆积构成,深化了对遗址内涵和形制的认识,发掘获得了重要的收获。
发掘结果表明,二号建筑基址是一处北魏时期使用的三门道殿堂式门址,由居中的东、西两道隔墙,隔墙两侧的东、西墩台以及墩台两侧与墩台相连接的附属建筑构成。据夯土台基顶面发现有可能与建筑柱网相关的夯土块及扰坑遗迹分析,该建筑为面阔7间、进深4间的殿堂式结构,开间为5-6米,形制结构与宫城阊阖门几乎完全一致。在台基的南北两侧,发现有白灰墙皮直接墁抹于夯土台基之上,局部发现的白灰墙皮有两层,可能属于两侧修补而成。同时在夯土台基的南、北两侧,各发现有三个慢道遗迹,两侧的慢道南北对应,其中以南侧的三个慢道保存较好。在门址的东西两侧,发现有附属建筑,但仅残留夯土基础部分。附属建筑的夯土基础与门址台基上的东、西两侧墩台相连接,其南北进深约为16米左右,较之门址台基夯土南北两侧分别内收5-5.2米、3米,东西向延伸出发掘区。因保存较差,而且残存遗迹多是地下基础部分,因此其形制布局尚不明确。
在门址南北两侧,还勘察发现与门址有关的道路和沟渠遗迹。门址北侧的道路距离门址台基北边约40米,道路路面平整,上有东西向车辙数条。在道路的北侧有与道路大致平行的沟渠,根据解剖沟渠宽约3米,深约2米。该门址的南侧也发现东西向道路一条,依据钻探资料北距二号门址夯土台基约23米,路面宽约10米,属于宫城内重要的东西向道路。在正对门址中间慢道的台基南北两侧,发现有包砖道路的遗迹,道路两侧包砖间距约8米。结合钻探和阊阖门发掘资料,可以认定该道路是连通阊阖门、二号门址及北侧建筑的主干道路。
对夯土台基的解剖表明夯土台基后约1.4米,其始建年代约为东汉时期,历经魏晋、北魏时期的沿用,三门道的格局约形成于魏晋时期,北魏基本沿用,北周时期也有沿用和修补改建。
二号建筑基址的勘察发掘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发掘明确了其属于北魏时期宫城的一座三门道结构殿堂式宫门建筑。其次,二号门址位于宫城正门阊阖门北面,北面又正对宫城正殿太极殿,规模和形制均与阊阖门相同,从所处位置可以认定是进入宫中的第二道宫门,因此其在北魏宫城建筑布局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第三,通过对宫城阊阖门和二号门址及周边区域的勘察发掘,初步明确了北魏洛阳宫城南部的建筑布局形制,对北魏时期宫城主要建筑轴线上的建筑特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于深入探讨北魏宫城的布局都有重要的意义。
1宫城阊阖门与二号门(南-北)
2宫城二号门址清理(西南-东北)
6宫城二号门址(东南-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