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古 > 拍卖会

山东神通寺遗址未发现隋唐前遗迹 与文献不符

2014-04-16 02:01:29 来源: 齐鲁晚报 作者:
摘要:发掘中,考古工作人员在遗址核心区域共发现房址15座、墙体3条、道路1条。绝大多数房址仅存最下部墙体或部分石砌墙基,少数残留铺地砖或石板。个别房址有台基、月台等附属构造。通过发掘研究,考古人员基本弄清了该寺院的基本布局以及各建筑性质等情况。考

  19日,记者从济南市考古所了解到,济南市考古部门对山东早期著名寺院神通寺的考古发掘告一段落,收获不小,但也遇到多处令人费解的问题。

 

  神通寺或是灵岩寺“姊妹寺”

  

  去年5-12月,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对神通寺进行考古勘探与发掘。此次发掘是为配合四门塔景区对区内神通寺遗址的保护、展示规划而开展,通过科学考古发掘,以期获取神通寺在各历史时期的规模、布局等准确信息。

  

  发掘中,考古工作人员在遗址核心区域共发现房址15座、墙体3条、道路1条。绝大多数房址仅存最下部墙体或部分石砌墙基,少数残留铺地砖或石板。个别房址有台基、月台等附属构造。通过发掘研究,考古人员基本弄清了该寺院的基本布局以及各建筑性质等情况。

  考古人员推测为大雄宝殿的房址,在遗址内占地面积最大、建设等级最高,不仅建筑下有大型台基,南面有大型月台,北面有高台甬路,整座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坐北朝南,室内东西宽17.86米,南北深9.22米,是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南北两侧均设有门址的恢弘大殿。考古人员从房址中清理出10块雕饰繁复精美的覆盆式柱础,4块素面覆盆式柱础,另有数块大型素面石柱础。

  

  据参与发掘的济南市考古所人员房振介绍,神通寺与长清灵岩寺同为山东早期建筑,且建成时间相近,后者被评为“海内四大名刹”之首、“域内四绝”之一。通过考古他们发现,两者布局以及功能设置差不多,堪称“姊妹寺院”。

  

  挖出串串疑问,专家连连摇头

  

  “太难解释了。”说起神通寺考古发掘,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铭连连摇头。此次也是该研究所几十年中,首次对位于山区中的早期寺院遗址进行正式考古发掘,但结果却令人出乎意料:顶着山东最早寺院之一、数朝数代山东地区佛教文化中心的盛名,实际发掘出的早期遗迹、遗物却很少,隋唐以前的遗迹更是没有发现。

  

  在推测为伽蓝殿的房址西墙,挖出一块“神通寺重建伽蓝殿记”碑首,没有碑文和年号。另外在“祖师殿”东侧发掘出明成化十四年“神通寺重建祖师殿记”一块,其字迹、样式可以说与“神通寺重建伽蓝殿记”碑首完全一致,因此推测同为明代所遗。“祖师殿”同时出土一块清乾隆“重修达摩祖师堂碑记”石碑。房振介绍,他们还发现一块碑首,有双龙雕饰,宽近1米,高约40厘米,无字,从风格推测为元代所遗。考古发掘期间,他们还对现存一些元代碑刻进行研究。

  

  根据出土遗物、文献记载和碑文内容,房振做出初步推测,被发掘的神通寺遗址现存房址最早为元代、明代所建,后经过多次重修。这一结果与我国南朝释慧皎所著《高僧传》以及唐代释道宣所著《续高僧传》描述大相径庭,两本著作均翔实记载了神通寺的盛况,而考古“铁证”却证明,现遗址在元明之前再无建筑遗迹。

  

  其次,宋代之前的早期遗物在神通寺遗址竟也罕有发现,只找到几枚宋代铜钱。而考古人员在1964年清理墓塔时,就曾发现一处唐代台基(建筑基础),有唐代乐舞主题的雕饰;再次,作为一座久负盛名的宗教寺院,此次神通寺考古中,只收获一个五六厘米高的石质佛头,以及很少的泥塑残块(可能是佛像身上的),其余与佛像相关的遗迹没有,也让人觉得是咄咄怪事。

  

  尽管考古结果令人费解,但考古人员还是试图找出原因,其中一个是:早期神通寺或许并不在此区域中,被发掘的遗址只是其在元明之后“另起炉灶”所遗,真正的神通寺遗址也应距此不远。

  

  僧人无视清规 导致寺院衰败 

  

  神通寺原名朗公寺,前秦皇始元年(351年),印度著名僧人朗公在现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东北约2公里的琨瑞山金舆谷中创建。隋开皇三年(583年)改名为神通寺。清末民初因战火遭毁灭性破坏,仅留遗址。

  

  据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幼辉考证,神通寺作为山东早期寺院之一,长时间占据山东地区佛教文化中心地位。建成之后几经兴废,但目前仍保存四门塔、龙虎塔、千佛崖、唐代台基等隋唐古迹,均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名列。

  

  历史上的神通寺基本遵循了中轴对称的布局设计,自中轴线从南往北,共发现6座建筑,尽管没有确切文字证据,但可推测分别为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千佛殿(或罗汉殿)、方丈、法堂。其中山门殿西侧房址可能为鼓台(或鼓楼的基础),大雄宝殿东南处建筑遗址可能为伽蓝殿、西南为祖师殿,另外,法堂东侧出现的房址可能为其配殿,法堂东南房址推测为其厢房(两者也有可能是文献记载的斋廊等建筑的一部分)。

  

  据南朝释慧皎《高僧传》:“竺僧朗……于金舆谷昆仑山中,是泰山西北之一岩也。朗创筑房室,制穷山美,内外屋宇十余区,闻风而造者百有余人。”朗公寺创建后,得到南燕主慕容德的大力支持,朗公寺很快成为山东的佛教中心。

  

  隋开皇三年(583年),笃信佛教的隋文帝杨坚将朗公寺改为“神通寺”,还下旨送舍利给神通寺,现为我国现存最古老亭阁式石塔的四门塔,就是当时所建。

  

  唐代神通寺进入旺盛期。特别是唐太宗三女南平公主随驸马刘玄意出任齐州(今济南)刺史时,夫妻俩在神通寺大造佛像,来自官方的支持使神通寺盛极一时。

  

  元代和明代,神通寺又得到一定的发展。据墓塔林中元泰定三年(1326年)“敬公寿塔”铭文:“……即得大殿、旁庑、僧舍俱一新之侣众盈千。”又据明弘治张天瑞《神通寺纪略》载:“神通寺……东一台,台之上有浮图,为门四,为方五。西一台,台上有钟鼓楼、转轮藏,殿凡若干楹,相传为古戎坛也。尚有大殿二……天王殿四楹,伽蓝、祖师二殿亦如之。殿后为方丈,左为禅堂,又其后为法堂,两廊翼列……”说明此时的神通寺极为兴盛。

  

  神通寺到清代以后,逐渐衰败。乾隆年间,更加败落,当时寺院住持无视佛祖清规戒律,将寺产大肆挥霍,倒卖土地和树木不可胜数,加速了佛寺的衰败。清末民初,恢弘存世达1400余年神通寺殿堂遭战火毁灭性的破坏,到本次考古发掘时,已是一抔黄土,杂草丛生,只剩几条石柱冒出地面。 

热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