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古 > 考古探秘

探寻式微的春节老行当

2014-02-12 12:37:33 来源: 东方今报 作者:
摘要:如今,一些与春节有关的行当正在消失和衰落。除了已经很难看到卖手写春联的人之外,剪纸、制作灯笼、制作毛笔等行业也渐行渐远。对于昔日驱邪避灾、装点门庭的开封县朱仙镇木版年画来说,春节时早已失宠,整个行业也陷入了市场冷遇、后继乏人等尴尬境地。□东

  如今,一些与春节有关的行当正在消失和衰落。除了已经很难看到卖手写春联的人之外,剪纸、制作灯笼、制作毛笔等行业也渐行渐远。对于昔日驱邪避灾、装点门庭的开封县朱仙镇木版年画来说,春节时早已失宠,整个行业也陷入了市场冷遇、后继乏人等尴尬境地。

  □东方今报记者 殷晓章/文图

  “原创春联”

  60多岁的刘国亭,是方城县四里店乡的一位退休教师,也是一位书法爱好者。在他的记忆中,20年前,进入农历腊月二十以后,村里找他写春联的人络绎不绝。有时,刘国亭还要掂上毛笔到邻村去写。那时,村中会写毛笔字的人还有不少。有人从农历十月份就开始写春联,在集镇的街上摆摊卖。红红的春联,春联上漂亮的毛笔字,成为街头一景。贴上春联后,村子里马上就洋溢着喜庆的过年气氛。刘国亭会和几个写春联的人一起去看谁家春联上的字写得好,上下联是否工整、对仗,内容是否雅致。如果谁家的春联被人夸奖,主人心里会美滋滋的。因为种种原因,如今传统的手写春联,早已被热销的印刷春联取而代之。乡镇街道上和县城,早已没有了写春联卖的人了,也没有人找刘国亭写春联了。让刘国亭感到失落的是,现在印制的春联,不但没有淡淡的墨香,也没有人再去细细品味春联的内容了,有的人贴对联时甚至连上下联也分不清。

  造毛笔的老作坊随着手写春联慢慢淡出视野,以及日常用毛笔的人日渐稀少,一些制作毛笔的老作坊,不得不关门歇业,幸存下来的也举步维艰。有300多年制作毛笔历史的孟津县平乐镇太仓村,在清末和民国时期达到鼎盛。太仓村制作毛笔者多为潘姓人,所以有“南湖北潘”之说。那时,太仓村制作毛笔的有几十家,到了农历腊月,来太仓批发毛笔的人络绎不绝。一些商贩,还把太仓毛笔运往陕西、山西等地销售。后来,太仓毛笔逐渐萧条。如今,村里仅有潘占堆一人在制作毛笔。太仓毛笔靠的是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繁琐,现在,他每天最多能做20多支。因为生意不景气,他在惨淡地经营着。今年潘占堆已经69岁,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潘占堆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夫妇俩在外地打工,在家的二儿子经营着一家饭店。潘占堆说,因为制作工序复杂,再加上收入微薄等原因,如今,没有人愿意学这门技艺,太仓毛笔到了濒临失传的境地。让潘占堆略感欣慰的是,2009年8月7日,“太仓毛笔制作工艺”入选孟津县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年底,潘占堆自己花费了几千元,把“太仓毛笔制作工艺”申报成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木版年画

  这是腊月初的一天,坐在案子前的尹国明,围着一条颜色斑驳的围裙,在一丝不苟地印制木版年画。65岁的尹国明,是朱仙镇天成老店木版年画传人,也是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这天,偌大的作坊内,就他一人在制作。过去,进入农历腊月之后,是朱仙镇木版年画的销售旺季。现在,商店的生意和往常一样,不温不火。诞生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清时期的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年画并称为“中国四大年画”。朱仙镇木版年画,大多取材于历史戏剧、演义小说、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制作的多为门神等。每到年关,家家户户都贴年画。一张小小的木版年画,寄托着他们对新年的憧憬和希望。鼎盛时期,朱仙镇木版年画年产量可达三百万至四百万张,除了充分满足本地需求外,还远销到福建、甘肃、宁夏等地,几乎辐射大半个中国。据民国李步青、廉方著《岳飞与朱仙镇》记载:“红纸、门神系旧习过新年之销用物,为镇中最著名特产。往昔盛时,业此者300余家,大有独占市场之势。”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朱仙镇木版年画行业逐渐跌入谷底,作坊简陋、后继乏人,生存状况令人担忧。即使在2002年10月朱仙镇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木版年画之乡”、2006年3月朱仙镇木版年画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的今天,这一状况也未得到有效改观。尹国明说,朱仙镇木版年画是白纸印制,过春节时人们更喜欢红色的春联,现在已经没人在门上张贴木版年画了。据了解,朱仙镇虽然是年画的发源地,但春节时也鲜有人贴年画。木版年画已从人们的日常消费和视野中渐渐走远了。

  欲发展须创新

  制作木版年画,工艺繁杂,分为拓稿起样、雕刻画版、绘稿印轴、绘画染色和装裱成轴等多个步骤。木版年画最讲究的就是印制了,手上动作的轻重缓急都要掌握好。快的话,尹国明一天能制作200张小的年画。这些年画经过装裱后,少的一张能卖几十元,多的能卖几百元。但是,每天买者寥寥。现在,朱仙镇仅有7家木版年画作坊,像尹国明这样的老艺人不到十人。因为工艺复杂、赚钱少等,他的儿子宁愿出去打工也不肯在家重操旧业。和朱仙镇木版年画一样,滑县木版年画也是后继乏人。创立于明朝初期的滑县木版年画,主要集中于该县慈周寨乡的前李方屯一村、前李方屯二村,老店镇马兰集村等地。新中国成立前,这里的木版年画远销河北、山西、山东等地。韩建峰是韩氏木版年画的第26代传承人,2012年10月18日,他成为滑县唯一的一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韩建峰说,现在,愿学雕版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挣钱了,都不愿学。一些人缺乏品牌意识,粗制滥造,影响了滑县木版年画的声誉。既然春节时已经没人喜欢张贴木版年画,那么今后木版年画的出路在哪儿呢?河南省年画专家倪宝诚认为,中国木版年画今后要想发展就必须创新,创新不只是题材要创新,更重要的是形式的变异,形式和内容都必须适应、服从现代人的价值观和审美需求。

热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