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老人用30多年的时间收藏了2000多双各类筷子,并出版了8本有关筷子研究的书,被称为国内“藏筷第一人”。
核心提示:在上海,有一位老人用30多年的时间收藏了2000多双各类筷子,并出版了8本有关筷子研究的书,被称为国内“藏筷第一人”,他就是84岁的老收藏家蓝翔。
清代带刀筷子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作者:周裕妩,原题为:《80旬老翁13年免费开放“筷子博物馆”(图)》
筷子是大家每天都要用的餐具,也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可是如果要问:中国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用起筷子?筷子这名称是怎么来的?估计没几个人能答上来。在上海,有一位老人用30多年的时间收藏了2000多双各类筷子,并出版了8本有关筷子研究的书,被称为国内“藏筷第一人”,他就是84岁的老收藏家蓝翔。为了向更多的人宣扬中华筷子文化,他一直坚持免费开放他的“筷子博物馆”,至今已经有13年。
收藏筷子与“尼克松用筷”有关
蓝翔的“筷子博物馆”位于上海多伦路文化街191号,其实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只有10余平方米大小的一个店面,如果不是仔细核对门牌号,很难想象,这里是中国第一个专门展示筷子文化的地方。84岁的蓝翔身体虽还硬朗,但耳朵已经不好使,由于到访之前,记者已经和他电话约好时间,所以,看到记者的时候,他直接招呼记者进门,戴上准备好的助听器,和记者娓娓道来。
谈起缘何收藏筷子,蓝翔告诉记者,这和当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还有一定关系。“尼克松在人民大会堂国宴上刚刚把筷子放下来,一个加拿大的记者冲上去,把筷子抢到手,插进自己的西装内袋。后来,这位记者到了美国,十几个收藏家要买这双筷子。” 1978年,蓝翔在报纸上看到这篇报道,深受启发,他发觉筷子不仅仅是吃饭的工具,更有很深的文化价值和国际意义,值得深入研究,可是却一直没有人做这项研究,于是,他决定自己来。
两千多双藏筷展现筷子变迁史
这一年,蓝翔48岁,这之后,他几乎把后半辈子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收藏筷子上。如今,蓝翔已经收集到唐朝以来以及来自朝鲜、日本和泰国的筷子两千多双,材质各异,从金、银、铜到象牙、翠玉、竹木、珊瑚、兽骨、青铜等。另外,他还收藏了几百种筷笼、筷盒、筷枕。
这些筷子摆在一起就像是在默默地诉说着筷子的变迁史。比如有一件细长的景泰蓝材质的长筒,筒身刻着满族和蒙族的文字,上端是一个盖子,下端缀着玉坠。把盖子打开,里面是一副银质筷子和一把匕首,两只筷子由细细的银链相连,把银链拆下,竟然还有玄机,原来,筷子中空,银链两头各连着一根牙签,藏于筷中,方便饭后剔牙。蓝翔介绍说:“这种筷子是清代的,满族和蒙族吃饭原本不用筷子,都用刀,因为他们是游牧民族。后来他们进了北京城,皇家贵族吃饭用刀有损于他的形象,在这种情况下,就想出一个办法,把刀和筷子组合在一起。刀只是作为老祖宗的纪念品保留,吃饭的时候用筷子。”
另一套蒙古族贵族使用的筷子用具则更为复杂。这是一个长约30厘米、直径5厘米、外面包裹着鲨鱼皮的圆筒,里面有象骨制作的筷子两副,叉子两把,勺子、漏勺各一把,一把刀,一把镊子,另外还有两个银质小碟和两个小酒杯,圆筒可以用皮带拴在马背上。蒙古大草原地广人稀,有时几百里碰不到人家,有了这套餐具,沿路吃饭就不用发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