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邓小平除了具备“举重若轻”的恢宏气度外,也拥有“举轻若重”的细致功夫。“精雕细刻”,就是邓小平成功处理具体问题的态度和方法。数十年“精雕细刻”地处理具体问题、打磨细节的丰富经验,也是成就邓小平治国理政“大智慧”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摘自:中国网,作者:李琦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为人熟知的风采集中体现在他的大魄力、大胆识、大智慧上,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但其实,大凡高明的领导者,都不仅拥有超群的胆略和决策能力,也同样要善于全面、周密、细致地做具体工作。邓小平除了具备“举重若轻”的恢宏气度外,也拥有“举轻若重”的细致功夫。“精雕细刻”,就是邓小平成功处理具体问题的态度和方法。数十年“精雕细刻”地处理具体问题、打磨细节的丰富经验,也是成就邓小平治国理政“大智慧”的一个重要方面。
1961年10月23日,邓小平在接见共青团中央工作会议与会代表时说过一句话:“过去冀鲁豫的工作比太行热闹得多,太行的工作不够热闹,但是精雕细刻。当然,那个时候太行的工作再加点热闹就好了,但是归根到底它是细致的工作,精雕细刻的工作,很深入的工作,结果得益处大,兵就不跑。”他还说过:“我们的事业总是要求精雕细刻,没有一样事情不是一点一滴的成绩积累起来的。”在邓小平眼里,“精雕细刻”就是工作要“深入”、“细致”、“一点一滴”地积累。这种工作作风,是革命成功的关键之一。
1961年10月那次会议召开时,正是“大跃进”后的三年困难时期。邓小平对“大跃进”有过深刻的反思。比如他曾指出,1958年工作最大的问题就是浮夸风,尤其是在宣传工作中。他的这次讲话在强调“精雕细刻”的同时,还提醒青年们不能一味“热热闹闹”,话语中也明显地包含着对“大跃进”运动中形式主义作风的批评。今天,关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所走的弯路,人们通常有一种理解,即在一定程度上缘于用当年干革命的方法来搞建设。不过,如果从具体实践来看,则无论干革命还是搞建设,很多工作方法都是相通的,关键是用得好不好。如邓小平所说:“我们党的历史,我们党的传统,有热闹的形式,但是归根到底,我们是实事求是地做深入的工作。”
以“新兵动员”为例,来看抗战时期邓小平等人在太行是如何“精雕细刻”地做宣传鼓动工作的。动员群众当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们首先是进行充分的宣传鼓动,以激发群众的热情。具体办法是召集军人家属开会,或者举行军民联欢晚会,“有可能时甚至举行会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他们不仅向群众进行革命宣传,还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这样就拉近了人民军队和群众的感情距离,从而也改变了他们“惧怕军队的心理和‘好子不当兵’的观念”。这些都使招募新兵变得更为顺利。
新兵招到了,也不是万事大吉了。新战士昨天还是一个老百姓,有浓厚的家庭观念,不习惯部队生活,不懂得军事技术。为使他们迅速成长为坚强的战士,除了立即加强抗日教育外,还必须进行许多切实而艰苦的工作。比如:接收新兵、开赴前线等环节,都要组织群众举行隆重的慰劳、欢迎欢送仪式;了解战士的情况,观察他们的情绪,解答疑问、解决困难;教育老兵不仅不能欺负新兵,还要帮助他们;伙食和衣物供给等细节也不能马虎。在一份总结征兵经验的报告里,邓小平特别谈到,还要“提倡战士写信回家,告诉自己在部队的愉快生活,宣传家属抗日救国。允许战士家属到营地看望,并给家属以很好的安慰和招待”。总之,要尽量减少新战士的困难和痛苦,使他们感到精神愉快。邓小平认为这些都是“巩固部队的重要因素”。
这些举措看起来十分不起眼,甚至有点琐碎,然而正是这些“一点一滴”、细致入微的细节,成为邓小平做群众工作时格外重视的环节之一。“热热闹闹”也必须有,如轰轰烈烈的宣传鼓动、欢迎场面,但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那些对新兵物质上热心的帮助,精神上细致的指导解释、亲切的关怀,包括对家属的嘘寒问暖。采取这种与旧军队抓壮丁截然不同的招兵方式,招到的兵自然就不会跑了。像这样“精雕细刻”的工作例子,在邓小平的经历中还有很多。他本人还回忆和总结过这样的事:“我们禁鸦片烟运动,土改运动,那样大的规模,都不登报,搞得那么细致,搞得那么好,都是在深入细致的工作基础上搞好的。”总之,“一切工作的成绩,都是由一点一滴的细致工作积累起来的”。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过程和方式,与“精雕细刻”的工作方式显然不同,对比鲜明,因而引起邓小平深深的感慨。他指出:“这几年,经常的细致的工作忽略了”,强调要“更加体会到党的传统经验是很宝贵的,更深刻地体会到要把它恢复起来,好好地做深入细致的一点一滴的工作”。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开始以后,国家政治生活需要邓小平作更多的宏观思考和决策,不可能再在一些具体事项的细节上花太多时间,但我们从一些事例中,仍然不难看出他善于见微知著、大气中显精细的特点。比如他提出修建职工住宅时要安装好水管、煤气管道,还要考虑职工的洗澡问题,以提高职工生活的舒适度;他对“桂林一个小化肥厂,就把整个桂林山水弄脏了,桂林山水的倒影都看不见了”的状况很痛心,提出要有人抓这件事;他对搞好黄山旅游提出了不少非常具体的建议,包括“搞些好的竹编工艺品”、“搞一套黄山风景明信片”;还建议祁门红茶要弄成一二两一包的来出售,“包装搞漂亮些”,游客好带回家作纪念,等等。
据一些曾经在邓小平领导下工作过的人回忆,邓小平善于在作出大的决定后“大胆放手”,“不作具体干预”,“不多讲具体方法”,让下属充分发挥智慧、施展才干。按照曾担任过中组部部长的陈野苹的说法是:“既抓得紧,又放得开。在重大问题和关键问题上,他抓得很紧;在具体工作和日常事务上,他又放得开手。”这似乎跟他对“精雕细刻”、“深入细致”地做工作的倡导和要求有点矛盾。其实不然。邓小平在工作中是把“举轻若重”与“举重若轻”两种工作风格有机结合起来的,关键是视情况相机运用。比如他晚年常说要“算账”,他的一些重大决策,往往要把一笔又一笔大大小小的“账”精心算好以后才作出。可以这样说,邓小平一生所取得的成就既得益于他那“举重若轻”的战略思考,也得益于他那“举轻若重”的“精雕细刻”、“深入细致”的唯实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