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做好南水北调建设工程的文物保护工作,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和焦作市文物工作队组成联合考古队,于去年8—12月对河南焦作徐堡新发现龙山文化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2500平方米。发现了龙山文化城址一座,揭露各时期房址、窖穴、陶窑、灰坑、水井
为做好南水北调建设工程的文物保护工作,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和焦作市文物工作队组成联合考古队,于去年8—12月对河南焦作徐堡新发现龙山文化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2500平方米。发现了龙山文化城址一座,揭露各时期房址、窖穴、陶窑、灰坑、水井、墓葬等各类古代遗迹200多处,出土大批陶、铜、石、骨、蚌、玉质器物以及动、植物遗骸。
遗址位于焦作市南约30公里的温县武德镇徐堡村东,沁河南岸,东距温县春秋盟书的出土地——州城遗址2公里。该遗址现存面积约40万平方米。这次发掘的重点主要在河道占地内进行,后因在发掘中发现有古城的线索,遂对河道外的城垣也进行了初步的勘探和重点试掘解剖,从而使古城的位置、规模、时代、城垣等得以初步查明。
龙山城址位于遗址的中北部,平面略呈圆角长方形,东城墙残长约200、南城墙长500、西城墙残长360米,北城墙被沁河冲毁。现存城墙保存较好,距地表深1—1.7米。在西墙和东墙的中部各有一缺口,均宽约10米,疑为城门缺口的遗留。在城址中部发现一处堆筑台地,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90、南北宽70米,面积6000余平方米,可能为城址中的重要部位之一。整个城址现存面积约20万平方米,干渠占压面积约5万平方米。
通过发掘,了解到该遗址文化层堆积厚约4米,为龙山、西周、春秋、战国、汉、宋、明和清时期连续叠压。
龙山城址遗存主要有城墙、台地、灰坑、墓葬、陶窑等。在南城墙、西城墙各开探沟1条,西城墙缺口处布探方4个,发掘长度约50余米,揭露面积700余平方米。西墙宽8—10、南墙转弯处宽14.4米,城墙发掘因出水未发掘至底部,底部宽度暂不详,现发掘宽约25米,为堆筑夯打而成。夯层厚3—10厘米,夯窝为圆形圜底,直径3—4厘米。现墙体由主墙和两侧护坡组成。护坡有多层,每层护坡厚约30—35厘米。在城墙填土内出有红顶钵、彩陶盆口沿等仰韶时期的文化遗存。
本次共发掘龙山时期遗迹灰坑11座,墓葬1座,陶窑1座。其中,灰坑H88为圆形桶状,坑底打在城墙护坡上,属典型龙山晚期遗迹。H88直接打破西城墙内侧护坡,说明该城址的下限应不晚于龙山晚期。M39为长方形圆角土坑墓,单人侧身屈肢葬,头部放置了较多的贝壳,应是身份地位的象征。陶窑Y1为圆形,体积较小,由工作坑、火门、火膛、窑室、窑箅组成。出土器物以灰陶为主,兼有褐陶、红陶、磨光黑陶;以泥质居多,夹砂次之;纹饰以素面为多,篮纹、方格纹、绳纹次之。主要器物类型有深腹罐、圈足盘、刻槽盆、钵、器盖等。
西周文化遗存遍布整个发掘区,共发掘灰坑33座,居址柱洞5处,灶坑1座,祭祀坑8座等,灰坑多为圆形或不规则形。H93为圆形桶状,出土有卜甲,长30、宽14厘米。龟甲背面有钻、凿痕迹,排列整齐,另有火烧痕迹和龟裂纹,应为占卜所用。居址为长方形,大多被晚期遗迹扰乱,尚存残缺的基槽和零星的柱洞。祭祀坑面积较小,圆形,葬以猪、马、羊等动物骨骼。出土器物类别有石器、陶器、骨器等。石器有石刀、石铲、石凿、石锛等;陶器以灰陶为主,兼有黑陶、褐灰陶;以泥质为多,夹砂次之;主要器物类型有鬲、簋、罐、盆、豆、陶拍、纺轮等;骨器有骨锥、骨簪等。
春秋和战国时期文化共发掘灰坑3座,墓葬3座,灶坑1座,排水沟1条。墓葬以瓦棺葬、瓮棺葬较为典型,W1以2块大板瓦合扣,内葬一具婴儿骨架,仰身屈肢,上肢双臂屈举,下肢分屈,保存较好。板瓦长40、宽30厘米,盖瓦中间钻一圆孔,似有特殊意义,这在以往考古发掘中罕见。W2以2个大瓮合在一起,葬一约5岁小孩,头向北,仰身屈肢。排水沟为南北向,口宽1.1、底宽0.6、深0.9、发掘长度20米,两头继续向外延伸。出土器物主要有鬲、圜底罐、盆、豆等,其中在第7层中(战国层)出土的陶豆柄上篆刻有铭文,可能是制作工匠的名字,该器物是本期重要遗物,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此外,遗址发掘中还发现了汉、宋、明和清时期的一批灰坑、水井、窖穴、墓葬等遗存。
发掘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和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南等省文物研究所以及中山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的多位专家,曾莅临发掘现场指导发掘工作,对发掘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和支持。
焦作温县徐堡龙山文化城址的发现,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又一重要发现,它是目前全国所发现的龙山文化中规模较大的城址之一,在豫西北地区属首次发现,填补了豫西、豫西北、晋东南地区没有龙山文化城址的空白,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也为研究龙山文化向夏文化过渡,史前城址聚落形态、我国文明起源、国家的形成、筑城技术等诸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