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古 > 珍品鉴赏

还原两千年前丝缕玉衣(组图)

2014-04-21 10:40:40 来源: 金羊网-新快报 作者:
摘要:金钩玉龙 长:11.5厘米 厚:0.5厘米南越国出土玉器堪称汉玉巅峰之作,专家揭秘:还原两千年前丝缕玉衣用了三年南越文王墓的发现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由于这个王墓并未遭受盗扰,所以是迄今岭南地区发现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墓
龙凤纹重环玉佩 龙凤纹重环玉佩 墓主组玉佩 墓主组玉佩 丝缕玉衣 丝缕玉衣 金钩玉龙 长:11.5厘米 厚:0.5厘米金钩玉龙 长:11.5厘米 厚:0.5厘米

  南越国出土玉器堪称汉玉巅峰之作,

  专家揭秘:还原两千年前丝缕玉衣用了三年

  南越文王墓的发现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由于这个王墓并未遭受盗扰,所以是迄今岭南地区发现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墓主人身份规格最高的一座汉墓。在出土的1000多件文物中,涵盖了铜、铁、陶、玉等多种门类,其中玉器尤为引人关注,由2291件玉片组成的丝缕玉衣是目前中国出土较为完整,能够复原的汉代玉衣中时代较早,并且在形制上不见于官方文献记载的一套。另一件共用了32个饰件,涵盖四种不同材质的组玉佩也难能可贵。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陈列馆主任李郁表示“出土玉器数量之多,品种之繁和保存之好,在全国已发掘的汉墓中亦属罕见,集中展示了南越国玉文化发展的深度,其中多件玉器堪称是汉玉的巅峰之作。”而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研究员叶丹洋则说,“还原丝缕玉衣难度最大,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技术室的专家花了3年时间才成功复原。可以想见两千多年前制作玉衣是如何的靡费人力和物力。”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为保持玉片的完整性,用竹制牙签挖掘

  1983年,在广州象岗南越王赵眜墓发现了一件不见于文献记载的丝缕玉衣。该墓是岭南地区年代最早、有史记载、规格级别最高的未受盗扰的彩绘石室墓,但是由于墓室进水,玉衣出土时丝线已朽烂,玉片散乱。

  据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解说人员介绍,当时出土的时候,为了不破坏文物的完整性,考古人员使用了较为原始的工具,用一些由竹片编制成的“竹签”来挖掘,“这样便于让腐朽的棺材木碎通过竹片的间隙与玉片分离。”

  在考古学上,目前发现的有金缕玉衣,有银缕玉衣和丝缕玉衣。曾经在刘胜、窦绾的夫妻合葬墓中,由于其也非常幸运地躲过盗墓贼之手,出土了两套完整的金缕玉衣。值得注意的是,中山靖王刘胜死于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比赵眜(公元前122年)晚了十年。而玉衣整体的组合和赵眜玉衣基本相似,也是由头部、上衣、手套、裤筒、鞋五部分组成,各部分可彼此分离。刘胜的夫人窦绾的玉衣也是使用2160块岫岩玉片,金丝约700克,各部位与刘胜玉衣基本相同,除了衣身的前胸和后背用数块大玉片经包镶、粘贴的工艺制成,这种工艺似乎和赵眜玉衣的上衣、两袖筒和两裤筒工艺相同。

  据了解,赵眜的这件丝缕玉衣与刘胜、窦绾的夫妻的金缕玉衣相比,难度要大得多,因为金缕玉衣金丝线依然坚韧,尚还保存形状,而丝缕玉衣由于丝质原因,丝线早已腐烂,所有玉片出土时几乎均无相连,只能靠考古人员花费大量功夫才能拼接还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技术室的专家花了3年时间才成功复原。可以想见两千多年前制作玉衣是如何的靡费人力和物力。”叶丹洋说。

  玉器是主要陪葬物

  然而,让人费解的是,根据历史记载,南越国的王是汉朝中央正式承认的异姓诸侯王,按等级,赵眜的玉衣应是银缕玉衣或金缕玉衣,但为什么赵眜会选择用丝缕?对此,叶丹洋表示,这种根据等级不同而采用不同丝线的习惯是从东汉开始,而南越王则处于西汉较早期。另一方面,从同一时期出土的文物中发现,有比较多的丝绸残迹,光是叠起来的丝绸碳化后的残物就有一米多高,而且也多处发现墓里各种玉、铜、铁、陶器,多有用绢包裹的痕迹。所以,丝缕玉衣采用丝线的原因有两个,一个也许是丝线相较于金线、银线更容易获得。第二则是用线彰显身份,这个说法尚未流行。

  叶丹洋补充强调,玉衣敛尸的丧葬制度只延续到东汉末年。“因为至今尚未发现汉以后的玉衣。”

  赵眜的这套丝缕玉衣可谓目前已发现完整的、能够复原的汉代玉衣中时代较早、在形制上不见于官方文献记载的、难得一见的丝缕玉衣。叶丹洋介绍,丝缕玉衣在考古发现上,已出土的汉代玉衣或玉衣片的墓葬有70多座,但因为大部分都有过被盗墓的遭遇,能完整保存的比较少,而南越王墓则因未曾有过盗墓遭遇,因为大部分陪葬文物依然保留完整。

  在整个墓葬里面,玉器占了主要部分,而且除了如此规模的丝缕玉衣之外,在墓主人棺木里也发现一共有29块玉璧分别放置在身体上面、侧面等不同的地方,这成为了大部分人的疑问。据解说人员介绍,古人相信天圆地方,圆形叫璧,方形叫琮,浙江良渚文化曾发现有用玉琮,但是到了西汉的时候,已经基本被圆形的璧代替了,一方面表明要敬畏天地,另一方面则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解读

  西汉时期“最繁杂”的组玉佩

  组玉佩又称玉佩组饰,指由玉璧、玉璜、玉环等器件,配以玛瑙、水晶等饰物组合而成的贵重装饰品。玉佩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很早,早在上古时期先民们就开始佩戴玉佩,战国时期佩玉相沿成习。古人佩玉是以玉比德观念的体现,“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佩在古代社会不是随便的装饰,而有表现身份地位、表达情感和社会交往的作用。

  南越王墓中共出土组玉佩11套,其中墓主的一套最为华丽,共用了32个饰件,尤其是中间的小金珠、小煤珠、小舞人等涵盖金、煤、玻璃和玉等四种不同的材质,使整套玉佩活泼起来,有了韵律感。整套组玉佩,自胸至膝长约60厘米,覆盖在玉衣上。

  叶丹洋说,组玉佩讲求的是组合。这里的组玉佩难得的地方,主要是多种材质,多种不同形状的复杂组合。这种在战国时期早讯地区较为流行的佩玉方式,到了汉代已经尽量简化,但南越国则依然崇尚这种繁复,“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也许是因为当时的南越国地处偏远地区,资讯并未跟上汉朝的潮流。”

  知多D

  玉衣又称“玉匣”,古人用作帝王和高级贵族死时穿着的殓服。因为人们迷信玉有神奇的功用,可以防腐,故用玉衣裹尸,希望可以使尸体得以不朽。《后汉书·刘盆子传》有记载:“有玉匣殓者,率皆如生。”

  “玉衣”一词最早见于《汉书·霍光传》:“光薨,赐金钱绘絮绣被百领,衣五十匧,璧珠玑玉衣”。随后在《后汉书》、《三国志》和《西京杂记》中也有所记述。

  链接

  为什么人可以在死后穿着玉衣呢?

  据《后汉书·礼仪志下》记载:皇帝死后,用金缕玉衣;诸侯王、第一代列侯、贵人、公主死后用银缕玉衣;大贵人、长公主用铜缕玉衣。而受到皇帝恩宠的大臣、外戚往往也会被赐以玉衣作葬服,以示恩典。而这些玉衣一般由汉廷属下的东园匠制作,东园匠官属少府,“主作陵内器物”,也就是说为帝、后制作棺椁和准备一些被称为“东园秘器”的丧葬用品,如黄绵、缇缯、金缕玉匣、饭含之物等。

  丝缕玉衣有多少件?

  用丝线编缀的“丝缕玉衣”只有一件吗?答案还不能确定。因为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出土汉代玉衣或玉衣片的墓葬非常多,达70多座,其中西汉时期的诸侯王、王后及贵族墓就有近40座。但是由于其中一些墓葬遭受严重的盗扰,所出土的玉衣玉片数量多寡不一,多的有数百片,少的仅有几片。当中有些玉衣是用不明织物编缀的,但因为不齐而难以复原。赵眜的这套丝缕玉衣是目前这些已发现的完整的、能够复原的汉代玉衣中时代较早的、在形制上不见于官方文献记载的难得一见的丝缕玉衣,弥足珍贵。

  梁志钦

热门推荐
返回顶部